睾丸鞘膜正常有少量浆液润滑,分泌吸收失衡致液体异常增多形成鞘膜积液,先天性因素如交通性鞘膜积液与鞘状突闭合不全有关,炎症因素包括感染、创伤可致鞘膜分泌吸收异常,其他因素如丝虫病、肿瘤也可引发,不同年龄段病因有别,长期重体力劳动等人群及高危人群需关注阴囊状况。
先天性因素
交通性鞘膜积液:在胎儿发育过程中,睾丸从腹腔下降至阴囊时,腹膜会形成一个鞘状突。正常情况下,鞘状突在出生前会逐渐闭合,如果闭合不全,腹腔内的液体就可经鞘状突与鞘膜腔相通,形成交通性鞘膜积液。这种情况在小儿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婴幼儿,因为他们的鞘状突闭合机制尚未完全完善。男性胎儿在发育过程中,鞘状突的闭合情况存在个体差异,部分婴儿的鞘状突未能正常闭合,使得腹腔和鞘膜腔之间有通道,当腹腔内压力变化时,如哭闹、排便等,腹腔液体就会流入鞘膜腔,导致积液形成。
炎症因素
感染:睾丸、附睾、精索等部位发生感染时,炎症刺激会导致鞘膜的分泌增加,而吸收减少。常见的病原体有细菌、结核杆菌等。例如,附睾炎多由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感染引起,炎症蔓延可波及鞘膜,引发鞘膜炎症反应,使鞘膜分泌过多液体。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鞘膜积液往往病程较长,且病情较为隐匿,除了鞘膜积液外,还可能伴有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结核中毒症状。在一些性传播疾病高发地区,淋病奈瑟菌等感染也可能导致鞘膜炎症,进而引起鞘膜积液。
创伤:阴囊部位受到外伤,如撞击、骑跨伤等,可导致鞘膜及其周围组织受损,引起出血、渗出,从而形成鞘膜积液。例如,剧烈运动时的意外撞击可能导致睾丸周围鞘膜血管破裂,血液积聚在鞘膜腔内形成血性鞘膜积液。手术后创伤,如睾丸鞘膜翻转术等阴囊部位手术后,也可能因为局部组织损伤、渗血等原因引发鞘膜积液。对于接受过阴囊部位手术的患者,需要密切观察术后鞘膜积液的发生情况,因为手术创伤可能破坏了正常的鞘膜结构和液体平衡机制。
其他因素
丝虫病: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系统内,可引起淋巴管炎和淋巴管阻塞,导致淋巴液反流至鞘膜腔,引起鞘膜积液。丝虫病在我国南方某些地区较为多见,患者多有丝虫感染的流行区居住史。丝虫感染后,会在体内引发免疫反应,损伤淋巴管,影响淋巴液的正常回流,使得大量淋巴液积聚在鞘膜腔内,逐渐形成鞘膜积液。除了鞘膜积液外,患者还可能出现阴囊皮肤增厚、象皮肿等表现。
肿瘤:睾丸、附睾、精索等部位的肿瘤可影响鞘膜的正常功能,导致鞘膜积液。例如,睾丸肿瘤可分泌一些物质,刺激鞘膜分泌增加;肿瘤压迫周围组织,影响淋巴和血液回流,也可能引起鞘膜积液。某些腹膜后肿瘤也可能通过淋巴途径转移至阴囊鞘膜,引起鞘膜积液。肿瘤导致的鞘膜积液往往需要结合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来综合处理,治疗原发病的同时,根据鞘膜积液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少量积液可先观察,大量积液则可能需要抽取积液或手术治疗。
不同年龄段人群鞘膜积液的常见病因有所不同,婴幼儿鞘膜积液多与先天性鞘状突未闭有关;中青年鞘膜积液可能与炎症、创伤等因素相关;而老年鞘膜积液除了可能由上述因素引起外,还需警惕肿瘤等因素。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频繁剧烈运动导致阴囊受伤风险增加的人群,鞘膜积液的发生风险可能相对较高。有阴囊部位感染病史、结核病史、丝虫病流行区居住史等人群,也是鞘膜积液的高危人群,需要密切关注自身阴囊部位的状况,一旦出现阴囊坠胀、肿大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