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脑瘫表现多样,包括运动发育落后及姿势异常(如运动落后、角弓反张等异常姿势)、肌张力异常(肌张力增高或降低)、反射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保护性反射减弱或消失)、姿势异常性运动障碍(不自主运动、共济失调),若早产儿有相关异常表现需及时就医,家长要密切关注并遵循护理原则助力患儿康复。
异常姿势:常表现出各种异常的姿势。常见的有角弓反张,即头向后仰,背部过度伸展呈弓形;下肢交叉呈剪刀样姿势,患儿仰卧位时,双下肢伸直内收,两腿交叉呈剪刀状;还有上肢屈曲内收,手握拳等姿势。这些异常姿势是由于脑部病变导致肌肉张力异常,如肌张力增高或降低,从而使身体的姿势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状态。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增高:患儿的肌肉张力可能明显增高。触摸患儿的肌肉时,感觉肌肉较硬,被动活动肢体时阻力增大。例如,给患儿活动上肢时,会感觉到明显的抵抗,不像正常婴儿那样活动灵活。肌张力增高是由于脑部的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受损,使得对肌肉的调节功能失常,导致肌肉持续处于紧张收缩状态。
肌张力降低:部分早产儿脑瘫患儿也可能出现肌张力降低的情况。表现为肌肉松软,肢体活动时感觉无力,关节活动范围增大。例如,患儿的肢体像棉花一样松软,难以保持一定的姿势,卧位时四肢处于过度伸展或外展的状态。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影响了神经对肌肉的正常支配,使得肌肉的收缩力减弱。
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正常婴儿出生后会有一些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这些原始反射会在出生后的一定月龄内逐渐消失。但早产儿脑瘫患儿的原始反射可能延迟消失。例如,拥抱反射正常应在3-6个月消失,而脑瘫患儿可能在6个月后仍可引出。原始反射是婴儿神经系统发育的一种表现,其延迟消失提示脑部的神经发育出现了异常,影响了反射的正常消退过程。
保护性反射减弱或消失:正常婴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逐渐出现一些保护性反射,如坐位时的平衡反射等。脑瘫患儿的保护性反射可能减弱或消失,当改变患儿的体位或姿势时,不能及时做出有效的保护动作。例如,让脑瘫患儿处于坐位边缘时,不能通过调整身体姿势来保持平衡,容易摔倒。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影响了神经对身体平衡和姿势调节的功能,导致保护性反射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姿势异常性运动障碍
不自主运动:部分早产儿脑瘫患儿会出现不自主运动的表现。如手足徐动,表现为肢体出现无目的、不协调的缓慢扭曲运动,常在进行自主运动时加重。患儿的面部肌肉也可能受累,出现挤眉弄眼、流涎等异常表现。这是由于锥体外系受损,导致基底核的功能失调,使得肌肉的不自主运动增多。
共济失调:少数早产儿脑瘫患儿可能存在共济失调的情况,表现为运动时动作不协调、不准确,平衡能力差。例如,患儿在行走时步态不稳,左右摇晃,难以保持直线行走;在拿取物品时,手部动作笨拙,不能准确地握住物品。这是因为脑部的小脑等部位受损,影响了身体的平衡和运动的协调功能。
早产儿脑瘫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涉及运动发育、肌张力、反射以及运动障碍等多个方面。如果早产儿出现上述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评估和诊断,以便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最大程度地改善患儿的预后。对于家长来说,要密切关注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情况,一旦发现异常迹象,不要延误就诊时机。同时,在护理早产儿脑瘫患儿时,要注意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如在帮助患儿活动肢体时要轻柔,避免过度用力造成损伤等,给予患儿更多的关爱和照顾,为患儿的康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