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弱可由多种因素引起,饮食方面饥饱不调、饮食不节会损伤脾胃;生活方式上缺乏运动、作息不规律会影响脾胃功能;情绪不良会通过影响肝脏疏泄进而损伤脾胃;小儿因脾胃功能未完善、老年人因脾胃功能衰退易出现脾胃虚弱;慢性疾病及术后也会导致脾胃虚弱。
一、饮食因素
(一)饥饱不调
长期的过度饥饿会使脾胃得不到充足的水谷精微滋养,导致脾胃气血生化不足,功能减退;而暴饮暴食则会加重脾胃的消化负担,超出脾胃正常的运化能力,容易损伤脾胃。例如,长期节食减肥的人群,由于摄入营养不足,脾胃缺乏足够的物质来维持正常功能,易出现脾胃虚弱;而经常大吃大喝、饮食无度的人,脾胃需要超负荷工作来消化过多食物,久而久之会导致脾胃功能受损。
(二)饮食不节
偏好食用生冷寒凉食物,如大量食用冰镇饮料、生冷瓜果等,会损伤脾胃阳气。因为脾胃喜温恶寒,寒冷之邪容易阻碍脾胃的阳气运行,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比如,女性在月经期间若过多食用生冷食物,可能会导致脾胃受寒,出现脾胃虚弱相关症状。而长期食用辛辣油腻食物,会加重脾胃的湿热负担,湿热内蕴会影响脾胃的正常升降功能,也易引发脾胃虚弱。例如,经常吃油炸食品、麻辣火锅等的人群,脾胃长期处于湿热环境中,容易出现脾胃功能失调。
二、生活方式因素
(一)缺乏运动
长期缺乏运动,会使人体气血运行不畅,脾胃的运化功能也会随之减弱。因为运动能促进脾胃的气机升降,帮助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的吸收。例如,长期久坐办公室的上班族,由于缺乏运动,脾胃蠕动减慢,消化能力下降,容易出现脾胃虚弱。
(二)作息不规律
经常熬夜会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物钟,导致脾胃的气血生化和运化功能失调。中医认为,夜间是人体脏腑进行修复和气血生化的重要时段,熬夜会打破这种正常的生理节律,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比如,经常熬夜加班、昼夜颠倒的人群,脾胃功能容易受到影响,进而出现脾胃虚弱。
三、情绪因素
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紧张等不良情绪中,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而肝主疏泄,能调节脾胃的气机升降。当肝脏疏泄失常时,会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例如,长期精神压力大、情绪不稳定的人群,由于肝脏疏泄不畅,进而影响脾胃,导致脾胃虚弱。中医理论中“思伤脾”,过度思虑也会损伤脾胃,比如一些面临重大考试或工作压力的人群,过度思虑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逐渐出现脾胃虚弱的表现。
四、年龄因素
(一)小儿
小儿脾胃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消化能力较弱。如果喂养不当,如过早添加辅食、喂养量过多或过少等,都容易损伤脾胃。例如,婴幼儿时期若喂养不科学,就可能导致脾胃虚弱,出现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二)老年人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脾胃功能逐渐衰退。老年人脾胃的气血不足,运化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的情况。比如,老年人消化功能减退,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变弱,容易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等脾胃虚弱的表现。
五、疾病因素
(一)慢性疾病影响
患有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肝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等,会长期影响脾胃的功能。例如,慢性肝炎患者,肝脏功能受损,影响肝木疏土的功能,进而影响脾胃的运化;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影响胃的受纳和腐熟功能,导致脾胃虚弱。
(二)术后损伤
手术后,尤其是脾胃相关脏器的手术,如胃大部切除术等,会直接损伤脾胃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导致脾胃虚弱。手术创伤会使人体气血耗伤,脾胃需要一段时间来恢复,但部分患者可能因术后调养不当等原因,脾胃功能难以完全恢复,出现脾胃虚弱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