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劳性骨膜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运动因素方面有过度训练及动作不当、运动场地不合适;身体自身因素包括骨骼发育阶段、身体体质与营养状况;其他因素涉及鞋具不合适、气候变化。
一、运动因素
1.过度训练
对于运动员或长期进行高强度、大运动量训练的人群,如长跑运动员、足球运动员等。长时间、高频率的运动使得小腿等部位的肌肉反复收缩,对骨膜产生过多的牵拉刺激。例如,长跑时小腿肌肉不断发力,骨膜持续受到肌肉收缩产生的应力作用,当这种应力超过骨膜的耐受限度时,就容易引发疲劳性骨膜炎。以一项针对长跑运动员的研究为例,研究发现长期进行高强度长跑训练的运动员中,疲劳性骨膜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训练强度适中的运动员。
运动中的动作不当也可能增加风险。比如跑步时落地姿势不正确,重心偏移,导致局部骨膜承受的压力不均衡,局部应力集中,进而引发疲劳性骨膜炎。
2.运动场地不合适
不同的运动场地对身体产生的反作用力不同。在过硬的地面上运动,如水泥地等,当身体与地面接触时,地面给予身体的反作用力较大,会更多地传递到骨膜部位。例如在水泥地上进行长时间的快走或跑步运动,骨膜受到的冲击和应力明显增加,长期下来容易引发疲劳性骨膜炎。而在过软的地面,如沙地运动时,身体需要花费更多的能量来维持运动,肌肉频繁收缩,也会增加骨膜的负担。
二、身体自身因素
1.骨骼发育阶段
青少年处于骨骼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骨骼的生长速度与肌肉的发育速度不同步。青少年的骨骼相对较软,而肌肉力量增长较快,在运动过程中,肌肉对骨膜的牵拉作用相对更为明显。例如,青少年在进行篮球、排球等需要频繁跳跃和奔跑的运动时,骨膜受到肌肉的牵拉刺激更为突出,容易引发疲劳性骨膜炎。一项对青少年运动员的调查显示,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青少年疲劳性骨膜炎的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的运动员。
2.身体体质与营养状况
体质较弱的人,其身体的修复能力和耐受运动负荷的能力相对较差。例如,一些患有慢性疾病或长期营养不良的人,身体的能量储备不足,肌肉的力量和耐力相对较低。在运动过程中,骨膜承受的应力更容易超出其所能承受的范围。另外,营养状况中,钙、磷等矿物质的缺乏会影响骨骼的正常代谢。钙是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当体内钙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时,骨骼的强度和韧性下降,骨膜在运动中的稳定性也会受到影响,增加疲劳性骨膜炎的发生风险。比如饮食中缺乏奶制品、豆制品等富含钙的食物,长期可能导致钙缺乏,进而增加患病几率。
三、其他因素
1.鞋具不合适
穿着不合适的鞋子进行运动,会影响身体的力学结构。例如,鞋子的缓冲功能差,不能有效吸收运动时产生的冲击力,使得骨膜受到的冲击应力增加。或者鞋子的尺码不合适,过紧或过松都会影响脚部的正常受力,进而影响到小腿等部位骨膜的受力情况。比如穿的跑鞋鞋底弹性不足,在跑步过程中,脚部与地面的冲击力不能被有效缓冲,大量应力传递到小腿骨膜,长期积累易引发疲劳性骨膜炎。
2.气候变化
气温变化较大时,人体的血管和肌肉会相应发生变化。在寒冷的天气里,肌肉处于收缩状态,弹性降低,对骨膜的牵拉更加敏感。而在炎热的天气中,人体容易大量出汗,导致电解质失衡,肌肉的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增加了骨膜受到不良刺激的可能性。例如,在寒冷天气下进行户外运动时,由于肌肉收缩,骨膜受到的牵拉应力增大,若运动强度较大,就容易引发疲劳性骨膜炎;在炎热天气运动后大量出汗未及时补充电解质,可能导致肌肉痉挛等情况,间接影响骨膜,增加患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