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充足日照、均衡饮食)、药物治疗(钙剂、维生素D制剂、抗骨吸收药物、促骨形成药物)、康复治疗(运动疗法)及针对特殊人群(儿童、女性、老年人)采取相应注意事项来预防和改善骨质疏松,以维持骨骼健康,降低骨折风险等。
一、生活方式调整
充足日照:人体皮肤内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可转化为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成年人每天应保证10-30分钟的日照,但要避免正午强烈阳光暴晒,不同年龄人群对日照需求略有差异,儿童和老年人可能因皮肤合成维生素D能力相对较弱,更需注意适当日照;女性在更年期后,由于激素变化等因素,对钙的需求增加,充足日照尤为重要,可促进维生素D合成,辅助钙吸收。
均衡饮食:增加富含钙的食物摄入,如牛奶、豆制品、深绿色蔬菜等。牛奶是钙的良好来源,每100毫升牛奶约含104毫克钙,成年人每天建议摄入300毫升左右牛奶;豆制品如豆腐等,每100克北豆腐约含138毫克钙;深绿色蔬菜像菠菜每100克约含66毫克钙。同时,要保证蛋白质的合理摄入,可选择瘦肉、鱼类、蛋类等优质蛋白质食物,蛋白质是骨骼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药物治疗
钙剂:如碳酸钙等,可补充机体所需钙元素。对于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骨丢失加快,钙剂补充是基础治疗之一,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骨密度;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钙吸收能力下降,也需要补充钙剂来维持骨钙平衡。
维生素D制剂:包括维生素D2、维生素D3等,可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维生素D3的活性形式1,25-二羟维生素D3能更有效地促进钙吸收,对于日照不足或有吸收障碍的人群,如胃肠道疾病患者、老年人等,补充维生素D制剂很有必要;儿童若存在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骨骼发育,导致佝偻病等,需补充维生素D制剂。
抗骨吸收药物:例如双膦酸盐类药物,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阿仑膦酸钠是常用的双膦酸盐类药物,适用于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的治疗,能降低骨折风险;对于有骨质疏松高危因素的男性,也可考虑使用此类药物,但需注意其可能对胃肠道有一定刺激,用药时需遵循医嘱。
促骨形成药物:如特立帕肽等,可刺激成骨细胞活性,促进骨形成。特立帕肽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尤其是那些骨折风险较高的人群,但该药物价格相对较高,使用时需综合评估患者情况。
三、康复治疗
运动疗法: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增强骨密度和肌肉力量。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对骨质疏松患者有益,快走时每分钟60-100步,每次30分钟以上,可促进骨骼血液循环;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等,能增强肌肉对骨骼的支撑作用,减少骨折风险。不同年龄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有所不同,儿童应选择适合其生长发育的运动,如跳绳、游泳等;老年人运动要避免剧烈碰撞,以防骨折,可选择太极拳等相对柔和的运动方式。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骨质疏松多与营养缺乏、先天性疾病等有关,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尤其是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同时避免过度减肥等不良生活方式。家长应注意孩子的饮食均衡,鼓励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促进骨骼健康发育。
女性:更年期女性是骨质疏松的高发人群,除了上述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外,要关注激素变化对骨骼的影响,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在进行激素替代治疗时需谨慎评估风险与收益,遵循医生建议。
老年人:老年人骨质疏松常伴有其他慢性疾病,用药时需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要加强跌倒预防,改善居住环境,去除障碍物,使用辅助行走器具等,降低骨折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