褥疮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压力因素(垂直压力、摩擦力、剪切力)、营养状况(营养不良、体重因素)、皮肤潮湿(汗液、尿液等刺激)、年龄因素(老年人、婴幼儿)、疾病因素(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及其他因素(医疗器械使用、环境因素),这些因素会通过不同方式导致皮肤血液循环障碍、修复功能下降等进而引发褥疮。
摩擦力:皮肤受到摩擦力作用时,会损伤皮肤的角质层。比如,患者在床上活动时,皮肤与床单之间产生的摩擦力,会擦掉皮肤表面的保护性角质层,使皮肤更容易受到损伤,增加褥疮发生的风险。
剪切力:剪切力是两层组织相邻表面间的滑行,产生进行性的相对移位所引起的,与垂直压力相加,会加重血液供应的破坏。例如,患者半卧位时,身体下滑,皮肤与骨骼之间产生的剪切力会导致深部组织损伤,影响血液循环,引发褥疮。
营养状况
营养不良:当患者出现营养不良时,如蛋白质摄入不足、维生素缺乏(尤其是维生素C、维生素B族)以及微量元素缺乏(如锌等),会影响皮肤的正常代谢和修复功能。蛋白质是皮肤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蛋白质会使皮肤组织修复能力下降;维生素C参与胶原蛋白的合成,缺乏维生素C会影响伤口愈合;锌元素对细胞的生长和修复有重要作用,缺乏锌会导致伤口愈合延迟,从而容易发生褥疮。例如,长期患有慢性疾病、进食困难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相关的褥疮问题。
体重因素:体重过重的患者,身体对局部组织的压力更大,增加了褥疮发生的可能性;而体重过轻的患者,皮下脂肪较少,对骨骼突起处的缓冲作用减弱,也容易受到压力影响导致褥疮。
皮肤潮湿
汗液、尿液等刺激:皮肤经常受到汗液、尿液、粪便等的浸渍,会使皮肤角质层变软,削弱皮肤的屏障功能,容易发生破溃和感染。例如,失禁患者的皮肤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尿液和粪便中的化学物质会刺激皮肤,导致皮肤炎症,进而引发褥疮。婴幼儿皮肤娇嫩,若尿布更换不及时,尿液和粪便刺激也容易引起臀部等部位的褥疮。
年龄因素
老年人:老年人皮肤老化,表皮变薄,皮下脂肪减少,皮肤弹性降低,血液循环功能较差,对压力等刺激的耐受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褥疮。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各项生理功能衰退,皮肤的自我修复能力也减弱,所以老年人是褥疮的高发人群之一。
婴幼儿:婴幼儿皮肤非常娇嫩,皮肤厚度仅为成人的1/3左右,而且婴幼儿活动能力相对较弱,若长时间处于固定体位,局部皮肤容易受到压迫,且皮肤屏障功能不完善,一旦受压就容易出现血液循环障碍,引发褥疮。例如,长时间使用尿布且未及时更换的婴幼儿,臀部等部位容易发生褥疮。
疾病因素
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如中风、截瘫等患者,由于神经系统受损,导致感觉障碍,无法感知身体受压部位的不适,不能及时调整体位,使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容易发生褥疮。例如,截瘫患者长期卧床,身体某一部位长期受压,而自身无法察觉,从而引发褥疮。
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像恶性肿瘤、严重贫血等患者,身体处于消耗状态,营养状况差,皮肤组织修复能力低下,同时疾病本身可能导致患者长期卧床,增加了褥疮发生的风险。
其他因素
医疗器械使用:使用石膏、绷带、夹板等医疗器械的患者,若固定不当,会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容易引发褥疮。例如,石膏固定过紧时,会影响肢体的血液循环,导致受压部位皮肤出现问题。
环境因素:长期处于潮湿、寒冷的环境中,会影响皮肤的血液循环和皮肤的正常功能,增加褥疮发生的可能性。例如,冬季寒冷潮湿的环境中,皮肤血管收缩,血液循环进一步变差,容易引发褥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