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骨质疏松症受多因素影响,营养方面有钙摄入不足、维生素D缺乏;生活方式上包括运动量过少、吸烟酗酒;疾病与药物因素有某些疾病影响及长期用某些药物;还有遗传因素和内分泌因素等也与之相关。
一、营养因素
1.钙摄入不足:年轻人日常饮食中钙的摄取量若长期低于机体需求,会影响骨代谢。例如,部分年轻人存在挑食、节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导致从食物中获取的钙量匮乏。钙是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长期钙摄入不足会使骨量流失加快,增加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有研究表明,正常成年人每日钙的适宜摄入量为800-1000毫克,而很多年轻人的实际钙摄入量远低于此。
2.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能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以及调节钙磷代谢。年轻人若缺乏户外活动,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途径受阻,同时饮食中维生素D摄入不足,会影响钙的吸收利用。比如,长期室内工作、很少晒太阳的年轻人,体内维生素D水平往往较低。维生素D缺乏会使骨的矿化过程受到影响,进而增加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几率。一般来说,人体可通过阳光照射每日合成一定量的维生素D,若无法获得充足日照,就需要从食物中补充足够的维生素D,像富含脂肪的海鱼、动物肝脏、蛋黄等食物中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D,但仍有很多年轻人难以从饮食中获取足够的量。
二、生活方式因素
1.运动量过少:缺乏运动是年轻人患骨质疏松症的重要诱因之一。运动可以刺激骨骼,促进骨形成。而现在很多年轻人长期久坐,缺乏规律的体育锻炼。例如,长时间使用电脑、手机,出行依赖交通工具等,导致身体活动量大幅减少。肌肉对骨骼的机械刺激减弱,骨形成减少,骨吸收相对增加,从而引起骨量丢失。有研究发现,坚持规律负重运动的人群骨密度明显高于缺乏运动的人群,长期不运动的年轻人骨密度下降速度会加快。
2.吸烟与酗酒:吸烟会影响骨代谢,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形成,同时还会影响钙的吸收,加速骨量丢失。酗酒也会对骨骼产生不良影响,酒精会干扰维生素D的代谢以及骨矿化过程,长期大量饮酒的年轻人,肝脏对维生素D的活化作用受到影响,进而影响钙的代谢,导致骨密度降低。有相关研究显示,吸烟和酗酒的年轻人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较不吸烟不酗酒者显著升高。
三、疾病与药物因素
1.某些疾病影响:一些疾病会导致年轻人患骨质疏松症风险增加。例如,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年轻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快骨转换,使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导致骨量丢失。还有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年轻人,疾病本身以及治疗过程中使用的某些药物都可能影响骨代谢。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炎症反应会影响骨的正常代谢,从而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生几率。
2.药物使用:长期使用某些药物也可能引发骨质疏松。比如,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的年轻人,糖皮质激素会抑制骨形成、促进骨吸收,导致骨量减少。一些用于治疗癫痫的药物,如苯妥英钠等,也可能干扰维生素D的代谢或骨的矿化过程,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
四、其他因素
1.遗传因素:遗传背景在年轻人骨质疏松症的发病中也起到一定作用。如果家族中有骨质疏松症的遗传倾向,年轻人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可能会增加。例如,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影响骨代谢相关的通路,使个体对骨质疏松症的易感性升高。
2.内分泌因素:年轻人的内分泌状态也与骨质疏松症相关。例如,女性在月经不调、闭经等情况下,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影响骨代谢,导致骨量丢失加快。青春期发育阶段的年轻人,如果内分泌紊乱,也可能对骨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增加日后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