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关,有反复发作喘息等症状,可通过肺功能等检查辅助诊断,治疗遵循阶梯式方案且需长期规范用药,部分预后不佳;喘息性支气管炎是婴幼儿常见喘息性疾病,多由病毒感染引起,症状相对较轻,易反复发作,多数预后较好,少数可发展为哮喘,辅助检查及治疗原则与哮喘有差异。
喘息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婴幼儿时期较常见的喘息性疾病,主要与感染有关,多数是由病毒感染引起,如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其本质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非特异性炎症,炎症刺激导致支气管痉挛出现喘息症状,一般不认为是独立的疾病,而是婴幼儿期哮喘的一种表现形式,部分患儿随年龄增长可逐渐缓解或发展为哮喘。
临床表现特点
小儿哮喘:
症状表现:反复发作的喘息,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呼吸道感染以及运动等有关。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年龄与病程:不同年龄阶段表现有一定差异,婴幼儿哮喘起病往往较隐匿,常表现为反复咳嗽、喘息,夜间及清晨发作明显;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哮喘症状相对典型,多有明确的诱因引发喘息发作。
喘息性支气管炎:
症状表现:多见于1-3岁小儿,常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之后出现喘息,喘息一般为轻至中度,肺部可闻及哮鸣音及中细湿啰音,喘息症状随炎症控制有所缓解,但易反复发作。
年龄与病程:发病年龄较小,3岁以下尤其是2岁以内多见,病程相对较短,随着年龄增长,部分患儿喘息发作次数减少,少数可发展为哮喘。
辅助检查区别
肺功能检查:
小儿哮喘:对于年龄较大(5岁以上)能够配合的患儿,可进行支气管舒张试验或支气管激发试验等。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即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增加≥12%,且FEV增加绝对值≥200ml)或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提示存在可逆性的气道受限,支持哮喘诊断。
喘息性支气管炎:肺功能检查多无明显的可逆性气道受限表现,支气管舒张试验等常为阴性。
过敏原检测:
小儿哮喘:可通过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明确过敏原,有助于寻找哮喘发作的诱因并进行针对性预防,很多哮喘患儿存在明确的过敏原,如尘螨、花粉、宠物毛发等。
喘息性支气管炎:过敏原检测虽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多数患儿过敏原检测阳性率相对哮喘较低,其发病主要与病毒等感染因素关系更密切。
胸部X线或CT检查:
小儿哮喘:在缓解期胸部X线多无明显异常,发作期可出现肺过度充气,透明度增高。
喘息性支气管炎: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粗,部分患儿可有肺门阴影增浓等表现,一般无明显的肺过度充气等哮喘发作时的典型改变。
治疗原则差异
小儿哮喘:治疗目的是长期控制症状、预防未来风险,遵循阶梯式治疗方案。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等环境控制措施,药物治疗主要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等)、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等)、白三烯调节剂(如孟鲁司特钠等)等,需长期规范用药,并定期评估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喘息性支气管炎:治疗主要是控制感染,对症治疗喘息,如存在病毒感染可适当进行抗病毒治疗,喘息明显时可使用支气管舒张剂缓解症状,一般不常规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抗哮喘药物,多数患儿经积极治疗感染及对症处理后症状可缓解。
预后转归不同
小儿哮喘:部分患儿随着年龄增长,免疫系统发育完善等,可能症状逐渐缓解,但也有部分患儿病情会持续,需长期管理;若未能规范治疗,可能会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及肺功能,导致气道重塑等不良后果。
喘息性支气管炎:多数患儿预后较好,随着年龄增长,3-4岁后喘息发作次数逐渐减少,少数患儿可能在学龄期发展为哮喘,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