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膝关节炎有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冷敷热敷物理治疗)、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一般先非手术治疗,少数严重病例才考虑手术,不同人群治疗需注意差异。
一、急性膝关节炎的症状
1.疼痛
急性起病时,患者膝关节会出现明显疼痛,疼痛程度可因病情轻重而异。在活动膝关节时,如行走、上下楼梯等,疼痛往往会加剧。例如,一项针对急性膝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研究显示,约80%的患者在活动膝关节时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会达到4分及以上(VAS评分0-10分,0为无痛,10为剧痛)。疼痛的原因主要是炎症刺激膝关节周围的神经末梢,导致神经传导疼痛信号。
部分患者休息时也可能有隐痛,尤其是在夜间休息时,由于注意力相对集中,疼痛可能会更明显地被感知。
2.肿胀
膝关节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这是因为炎症导致膝关节内滑膜组织充血、水肿,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到关节腔及周围组织。通过体格检查可以发现膝关节周围皮肤紧张,浮髌试验常呈阳性。研究表明,急性膝关节炎患者膝关节肿胀时,关节腔积液量一般在10-50ml不等,积液会进一步加重关节的疼痛和活动受限。
3.活动受限
患者膝关节的活动范围会明显减小。由于疼痛和肿胀,患者难以正常完成屈膝、伸膝等动作。例如,正常膝关节屈曲可达到135°-150°,而急性膝关节炎患者可能只能屈曲到90°以下,伸膝时也可能无法达到正常的伸直角度,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行走、上下楼梯等活动能力。活动受限的程度与炎症的严重程度相关,炎症越重,活动受限越明显。
二、急性膝关节炎的治疗
1.一般治疗
休息:患病期间应尽量减少膝关节的活动,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或上下楼梯等加重膝关节负担的动作。让膝关节得到充分休息,有利于炎症的消退。例如,对于因工作需要长时间站立的患者,应尽量安排适当的休息时间,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物理治疗
冷敷:在急性炎症期(一般在发病后的48小时内),可以使用冷敷。冷敷能够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充血和渗出,缓解疼痛和肿胀。一般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3-4次。研究显示,冷敷可以使局部温度降低约2-3℃,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
热敷:在炎症后期,可采用热敷。热敷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产物的吸收。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3-4次。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皮肤感觉相对不敏感,热敷时要注意温度和时间,避免烫伤皮肤。
2.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可缓解疼痛和炎症,但需要注意不同人群的差异。对于儿童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因为可能会引起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可能存在胃肠道功能减退、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时需要密切监测胃肠道和心血管系统的情况。例如,一些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在一般人群中能有效减轻急性膝关节炎的疼痛和肿胀,但对于有胃溃疡病史的老年患者,使用时可能需要同时加用胃黏膜保护剂。
糖皮质激素:如果炎症反应非常严重,可考虑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但对于儿童患者,应谨慎使用局部糖皮质激素注射,因为可能会影响骨骺的发育;对于老年患者,多次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导致膝关节软骨退变加速等不良后果,需要权衡利弊后使用。
3.手术治疗
一般情况下,急性膝关节炎首先采用非手术治疗,只有在少数严重病例时才考虑手术。例如,当膝关节存在严重的游离体、半月板损伤等情况,经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能需要进行关节镜手术,清理关节内的病变组织。但手术对于儿童患者来说,风险相对更高,需要充分评估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对于老年患者,手术前需要全面评估其全身状况,如心肺功能等,以确保手术能够顺利进行且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