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软骨损伤的诊断包括详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压痛、研磨、下蹲试验)及影像学(X线、MRI)检查;治疗分非手术(休息制动、物理、药物)和手术(软骨修复、关节镜);康复分急性期(0-6周)、亚急性期(6周-3个月)、慢性期(3个月以上),包括肌力、关节活动度、本体感觉训练,不同年龄患者在各阶段需调整相应方案。
一、膝关节软骨损伤的诊断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受伤机制,比如是否有剧烈运动时的扭转、撞击等情况,以及受伤后的症状表现,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出现的时间和发展过程,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受伤原因可能有差异,年轻人多与运动损伤相关,中老年人可能与退变及轻微外伤有关。
(二)体格检查
1.压痛检查:检查膝关节周围软骨相应部位的压痛情况,不同部位软骨损伤压痛位置不同。
2.研磨试验:患者俯卧位,膝关节屈曲90°,检查者将小腿用力下压并作内旋和外旋动作,若引起疼痛,提示内侧或外侧半月板与软骨损伤;
3.下蹲试验:让患者下蹲,观察是否出现疼痛及下蹲困难,判断软骨损伤程度对膝关节活动的影响。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可观察膝关节骨质情况,排除骨折等其他病变,但对软骨损伤诊断价值有限,能看到关节间隙等大致情况。
2.MRI检查:是诊断膝关节软骨损伤最有效的影像学方法,能清晰显示软骨损伤的部位、范围、程度等,如能看到软骨的信号改变、缺损等情况。
二、膝关节软骨损伤的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1.休息制动:让患者减少膝关节负重活动,必要时使用支具或石膏固定,避免损伤进一步加重,不同年龄患者制动时间需根据损伤程度调整,儿童修复能力相对较强,制动时间可能相对较短。
2.物理治疗:
冷敷:受伤早期可进行冷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数次,减轻肿胀和疼痛,各年龄段均可使用,但要注意冷敷温度和时间,避免冻伤。
热敷:受伤48小时后可适当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利于恢复,热敷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
超声波治疗:利用超声波促进软骨修复相关的血液循环等,辅助软骨损伤恢复。
3.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如布洛芬等,但儿童应谨慎使用,需权衡利弊。
(二)手术治疗
1.软骨修复手术:
微骨折术:通过钻孔刺激骨髓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来修复软骨,适用于较小的软骨损伤。
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ACI):取患者自身软骨细胞体外培养扩增后移植到损伤部位,适用于较大的软骨损伤,但手术有一定技术要求和适应证范围。
异体软骨移植:对于大面积软骨损伤,可考虑异体软骨移植,但存在免疫排斥等风险需评估。
2.关节镜手术:通过关节镜可清晰观察软骨损伤情况,并进行相应的修整等操作,创伤相对较小,术后恢复相对较快。
三、膝关节软骨损伤康复
(一)康复阶段划分及目标
1.急性期康复(受伤后0-6周):主要目标是减轻肿胀、疼痛,恢复膝关节活动度,通过关节活动度练习、肌力渐进性训练等,年龄较小患者康复训练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更谨慎进行,避免过度训练。
2.亚急性期康复(6周-3个月):进一步增加膝关节肌力,提高膝关节稳定性,进行平衡训练、本体感觉训练等,不同年龄患者康复进度不同,成年人可能进度相对快些。
3.慢性期康复(3个月以上):增强膝关节肌力和耐力,恢复正常运动功能,进行慢跑、球类等运动前的渐进性训练,确保膝关节能适应正常活动。
(二)康复训练方法
1.肌力训练:包括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直腿抬高、靠墙静蹲等训练,增强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稳定膝关节,不同年龄患者训练强度需调整,儿童避免过度负重训练。
2.关节活动度训练:通过主动或被动屈伸膝关节等方式,恢复膝关节正常活动范围,防止关节粘连。
3.本体感觉训练:如平衡板训练、单腿站立训练等,提高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减少再次损伤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