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感染的诊断包括临床表现评估(关注全身和局部表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CRP、ESR等)、影像学检查(X线、CT、MRI)、关节液检查(穿刺及相关项目)、核素扫描,且不同特征患者诊断需综合考虑相关因素影响。
一、临床表现评估
全身表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乏力等全身感染症状,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有典型全身表现,尤其是老年患者或免疫力低下者,全身症状可能不明显。例如一些体弱的老年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感染时,体温可能仅轻度升高或不升高,但局部可能已有明显感染征象。
局部表现:关节局部可能出现红肿、疼痛、皮温升高,关节活动受限等。疼痛往往是较突出的症状,且可能逐渐加重,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正常的康复期疼痛不同,正常康复期疼痛一般随时间推移逐渐减轻,而感染引起的疼痛会持续不缓解甚至加重。
二、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可能升高,这是机体感染后的常见炎症反应表现。但需要注意,老年患者或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白细胞可能无明显升高,不能仅依据血常规来排除感染。例如一位患有糖尿病的老年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能在正常范围内,但局部已存在感染病灶。
C-反应蛋白(CRP):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感染时,CRP会迅速升高,其升高的程度往往与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一般来说,感染越严重,CRP升高越明显。
红细胞沉降率(ESR):ESR在关节感染时也会加快,同样可反映机体的炎症状态。但一些非感染性炎症疾病也可能导致ESR升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三、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表现,随着感染的进展,可能会出现关节周围骨质疏松、骨溶解、假体周围骨破坏等表现。例如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数周或数月,X线片上逐渐出现假体周围骨质的异常改变,提示可能存在关节感染。
CT检查:CT对于发现早期的骨破坏、假体周围的微小脓肿等比X线更敏感。可以更清晰地显示关节周围骨质的细微结构变化,有助于早期发现感染相关的骨质异常。
MRI检查:MRI对软组织和骨质的分辨率高,是诊断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感染较敏感的影像学方法。可以显示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炎症水肿情况、骨髓炎的范围等。例如MRI可以清晰地显示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信号改变,提示感染性炎症的存在。
四、关节液检查
关节穿刺:通过关节穿刺抽取关节液进行检查是诊断关节感染的重要方法。抽取的关节液需要进行常规检查、涂片革兰染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等。
常规检查:关节液白细胞计数升高,一般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如果白细胞计数>10000/μL,中性粒细胞比例>50%,提示可能存在感染。
涂片革兰染色:可以初步发现是否有病原菌,有助于初步判断感染的病原菌类型,为后续治疗提供线索。
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细菌培养可以明确是否有细菌生长,并通过药敏试验指导抗生素的选择。但细菌培养有时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出结果,在等待结果期间可根据经验先进行抗感染治疗。
五、核素扫描
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包括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等。其原理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在骨组织代谢活跃的部位浓聚的特点来判断是否存在骨感染。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感染时,感染部位骨代谢活跃,会出现放射性浓聚影。但该检查的特异性相对较低,一些非感染性的骨代谢异常情况也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分析。例如假体周围的无菌性松动也可能出现放射性核素浓聚。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在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比如年轻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感染,可能需要更积极地排查感染源;老年患者由于基础疾病较多,在实验室检查结果解读上需要更加谨慎;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关节感染的风险较高,诊断时要提高警惕,全面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