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症有多种症状,黄疸通常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且进展迅速,不同类型黄疸程度有别;有不同程度贫血,影响各系统;肝脾因髓外造血增强而肿大;严重时可发展为胆红素脑病,经历警告期、痉挛期、恢复期,恢复期可能留后遗症,需对有高危因素新生儿密切观察异常表现并及时就医。
一、黄疸
1.出现时间及进展:新生儿溶血症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且黄疸进展迅速。这是因为母婴血型不合导致胎儿红细胞破坏增多,胆红素生成过多,而新生儿肝脏代谢胆红素的能力相对较弱。例如,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黄疸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而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黄疸出现更早,可能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就很明显,并且黄疸程度会迅速加重,皮肤黏膜黄染的范围可从面部逐渐波及全身,严重时可累及手心、足底。
2.黄疸程度差异:不同类型的新生儿溶血症黄疸程度有所不同。ABO溶血症患儿的黄疸程度相对较轻,多数为轻度至中度黄疸;而Rh溶血症患儿黄疸出现早且程度重,可出现重度黄疸,甚至引起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这与不同血型抗原性强弱以及抗体产生的量有关,Rh血型抗原性较强,抗体产生量多,对红细胞的破坏更严重。
二、贫血
1.贫血表现:患儿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轻度贫血时,可能仅表现为面色稍苍白;中度至重度贫血时,面色苍白较为明显,还可伴有心率增快、呼吸急促等表现。这是由于大量红细胞被破坏,血红蛋白含量降低所致。例如,严重溶血的患儿血红蛋白可低于正常范围很多,如新生儿血红蛋白低于145g/L可考虑为贫血,而溶血症患儿血红蛋白下降更为显著,可能低于90g/L甚至更低。
2.贫血对各系统的影响:贫血会影响机体各器官的氧供,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较为明显,长期严重贫血可导致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等;对神经系统也有一定影响,可能影响新生儿的神经发育,导致反应迟钝等情况。这是因为红细胞携带氧气的能力下降,各组织器官得不到充足的氧供应,从而影响其正常功能。
三、肝脾肿大
1.肿大原因及表现:由于溶血导致髓外造血增强,患儿的肝、脾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肿大。这是因为红细胞破坏增加,刺激骨髓外的造血组织,如肝、脾等参与造血,从而引起肝脾代偿性增生肿大。一般来说,轻度溶血症患儿肝脾轻度肿大,可在肋下1-3cm触及;中度至重度溶血症患儿肝脾肿大较为明显,肋下可触及3cm以上,并且质地可能偏硬。
2.肝脾肿大的意义:肝脾肿大是新生儿溶血症的一个重要体征,通过触诊肝脾大小可以辅助诊断溶血症。同时,肝脾肿大也反映了机体对溶血的一种代偿反应,但长期的肝脾肿大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结构和功能,需要密切关注。
四、胆红素脑病相关表现(严重情况)
1.警告期表现:如果新生儿溶血症病情严重,未得到及时治疗,可能会发展为胆红素脑病。在警告期,患儿可出现嗜睡、反应低下、吮吸无力、拥抱反射减弱、肌张力减低等表现,一般持续12-24小时。这是因为过高的胆红素透过血-脑屏障,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早期表现为神经系统的抑制症状。
2.痉挛期表现:接着进入痉挛期,患儿出现抽搐、角弓反张和发热(多与抽搐有关)。轻者仅有双眼凝视,重者出现肌张力增高、呼吸暂停、双手紧握、双臂伸直内旋等症状。这是由于胆红素进一步损害神经系统,导致神经元功能紊乱,引起惊厥等严重神经系统症状。
3.恢复期表现:若能度过痉挛期,进入恢复期,上述症状逐渐减轻。但此阶段可能会遗留一些后遗症,如手足徐动、眼球运动障碍、听觉障碍、牙釉质发育不良等,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这是因为神经系统在胆红素的损害下,已经发生了不可逆的损伤,即使胆红素水平下降,受损的神经组织也难以完全恢复正常。
新生儿溶血症的症状因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对于新生儿尤其是有母婴血型不合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要密切观察黄疸、贫血、肝脾肿大等情况,一旦出现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