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会引发多种症状,包括腰背疼痛(可沿脊柱扩散,受年龄、生活方式影响)、周身骨骼疼痛(与长期营养不良、内分泌疾病病史相关)、脆性骨折(轻微外力可致,受年龄、生活方式影响)、身高变矮(椎体骨折致,与年龄、服药病史相关)、脊柱变形(加重胸廓容积及心肺功能影响,与不良姿势相关)、呼吸功能下降(脊柱变形致,与年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史相关)。
一、疼痛相关症状
(一)腰背疼痛
具体表现:疼痛可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
年龄因素影响:老年人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变形,脊柱前屈,肌肉疲劳甚至痉挛,产生疼痛。女性在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丢失加速,更易出现腰背疼痛相关症状,且随年龄增长,这种疼痛可能逐渐加重。
生活方式关联:长期伏案工作、缺乏运动、姿势不良等生活方式,会增加腰背疼痛发生风险,因为这些情况会影响骨骼的应力分布,加速骨质疏松进展,从而引发疼痛。
(二)周身骨骼疼痛
具体表现:除腰背疼痛外,患者还可出现周身骨骼疼痛,疼痛程度一般较轻,但在骨折发生前可能不易察觉。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能会逐渐蔓延至全身多个部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和生活质量。
病史相关:有长期营养不良、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病史的人群,患骨质疏松后周身骨骼疼痛的症状可能更为明显。这些基础疾病会干扰骨骼的代谢平衡,导致骨量丢失加快,进而引发疼痛。
二、骨折相关症状
(一)脆性骨折
具体表现:骨质疏松患者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即可发生骨折,称为脆性骨折。常见的骨折部位有椎体、髋部、腕部等。例如,椎体骨折可表现为身高变矮、驼背等;髋部骨折时患者会出现髋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不能站立或行走;腕部骨折时手腕部出现疼痛、肿胀、畸形等。
年龄因素影响:老年人骨质疏松程度往往较重,发生脆性骨折的风险更高。随着年龄增长,骨骼的质量和强度下降,骨密度降低,所以老年人在受到轻微外力时就容易发生骨折。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进展迅速,老年女性发生脆性骨折的概率也明显高于男性。
生活方式关联:缺乏户外活动、日照不足的人群,维生素D合成减少,影响钙的吸收,骨代谢紊乱,增加脆性骨折发生风险。此外,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加速骨质疏松进展,使脆性骨折的发生几率大大提高。
三、其他相关症状
(一)身高变矮
具体表现:椎体是松质骨组成,是骨质疏松最易发生骨折的部位之一。椎体压缩性骨折可导致身高变矮,多个椎体骨折后,身高可缩短数厘米。
年龄因素影响: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骨质疏松逐渐加重,椎体骨折的发生率升高,身高变矮的情况较为常见。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丢失加快,身高变矮的速度可能比男性更快。
病史相关:有长期服用某些影响骨代谢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等)病史的人群,骨质疏松进展较快,身高变矮的症状可能出现得更早、更明显。
(二)脊柱变形
具体表现:严重骨质疏松时,脊柱椎体压缩变形,可出现脊柱畸形,如驼背等。驼背会影响胸廓的容积,进而影响心肺功能,导致患者活动耐力下降等。
生活方式关联:长期不良姿势,如弯腰驼背等,会加重脊柱的应力不平衡,加速骨质疏松患者脊柱变形的进程。缺乏对脊柱健康的维护,也会使脊柱变形的情况更加严重。
(三)呼吸功能下降
具体表现: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导致脊柱后凸,胸廓畸形,可使患者肺通气功能和换气功能减弱,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尤其在活动后更为明显。
年龄因素影响:老年人骨质疏松导致脊柱变形后,呼吸功能下降的情况更为突出。随着年龄增长,心肺功能本身也在逐渐衰退,骨质疏松引起的脊柱变形会进一步加重呼吸功能的损害。
病史相关: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史的骨质疏松患者,呼吸功能下降的症状可能会更加严重,因为原本就存在的呼吸系统问题与骨质疏松导致的胸廓畸形相互影响,加重了呼吸功能的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