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损伤包括前交叉韧带断裂和半月板损伤等,有明确外伤史,表现为肿胀、疼痛等,MRI可诊断。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非手术适用于特定情况但远期风险高,手术包括前交叉韧带重建和半月板损伤处理,康复训练分早期、中期、后期,各阶段有不同训练内容,不同年龄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诊断评估
1.临床症状与体征
患者多有明确外伤史,受伤时可闻及膝关节“啪啦”声,随后出现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尤其是屈伸活动明显受限,患侧膝关节不敢负重。查体可见膝关节局部压痛,前抽屉试验阳性(提示前交叉韧带断裂),麦氏征等半月板损伤相关试验阳性。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和青少年的损伤可能与运动损伤相关,如足球、篮球等运动;成年人则可能因交通事故、剧烈运动等导致。不同性别在运动参与度上可能有差异,但损伤机制相似。有既往膝关节病史的人群再次受伤的风险可能更高。
2.影像学检查
膝关节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前交叉韧带断裂和半月板损伤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它可以清晰显示前交叉韧带的连续性中断、半月板的撕裂程度(如半月板撕裂的部位、形态,是纵行撕裂、水平撕裂还是桶柄样撕裂等)。对于儿童和青少年,MRI检查要注意辐射剂量的合理控制,但目前其优势仍大于风险。不同年龄人群的半月板和前交叉韧带在MRI上的表现可能因生长发育阶段略有不同,但总体能准确显示病变情况。
二、治疗方案
1.非手术治疗
适应证:对于一些损伤程度较轻、患者无法耐受手术或有严重基础疾病不适合手术的情况。例如,部分老年患者身体状况较差,无法承受手术打击时,可考虑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膝关节制动(如使用支具固定膝关节于屈曲20°-30°位)、冷敷(受伤早期72小时内,每次15-20分钟,每2-3小时一次)、加压包扎、抬高患肢等对症处理,同时配合康复训练,如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以防止肌肉萎缩,但非手术治疗难以恢复前交叉韧带和半月板的正常结构,远期膝关节不稳定和半月板损伤进展的风险较高。
2.手术治疗
前交叉韧带重建:目前常用的是自体肌腱(如腘绳肌腱、髌腱)或异体肌腱进行重建。手术时机一般建议在受伤后尽早进行,通常在伤后2-6周内。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和青少年的手术需要考虑其生长发育情况,选择合适的移植物和手术方式,尽量减少对生长板的影响。手术可以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对于半月板损伤的处理则根据半月板损伤的具体情况,如半月板撕裂是修整还是缝合。如果是半月板缝合,需要注意术后严格制动和康复,以提高缝合愈合的成功率。
半月板损伤处理:对于半月板的修整术,适用于半月板撕裂后无法缝合的情况;半月板缝合术则适用于撕裂部位血运较好的情况,如红区的撕裂。手术中会根据半月板损伤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以最大程度保留半月板的功能,维持膝关节的稳定和正常运动功能。
三、康复训练
1.术后早期康复(0-6周)
术后1周内主要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踝关节跖屈背伸运动,以预防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康复训练要更加轻柔,避免过度用力。此阶段要注意保护膝关节,按照医生制定的康复计划逐步进行,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调整训练强度。
2.术后中期康复(6-12周)
开始进行膝关节屈伸活动度训练,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逐渐增加膝关节的屈曲角度,但要避免暴力屈伸。同时可以开始进行部分负重训练,如使用拐杖辅助下的部分负重行走。不同年龄人群的康复进度可能不同,儿童和青少年的恢复潜力较大,但也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3.术后后期康复(12周以后)
加强膝关节的力量训练,包括股四头肌、腘绳肌等的力量训练,可以进行靠墙静蹲、直腿抬高进阶训练等。同时逐步恢复正常的步态和运动功能,如进行平衡训练、本体感觉训练等,使患者能够恢复到受伤前的运动水平。对于有既往病史的患者,康复训练要更加注重个性化,根据其既往膝关节的情况调整训练方案,以确保安全有效地恢复膝关节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