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骨刺症状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COX活性抗炎止痛,使用需注意消化道溃疡病史等人群)、软骨保护剂(氨基葡萄糖可刺激软骨细胞产生蛋白多糖等,硫酸软骨素可参与软骨基质组成等,使用需注意孕妇、肝肾功能不全等人群),针对特定病因有相应药物(如痛风致骨刺可使用别嘌醇,使用需注意过敏等),局部外用药物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适用于局部关节疼痛,药物治疗是缓解症状手段,严重时需结合非药物及手术治疗,选药需综合多因素由医生制定个体化方案。
一、改善症状的药物
(一)非甾体抗炎药
1.作用机制: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发挥抗炎、止痛作用。
2.适用情况:用于缓解骨刺引起的疼痛、炎症等症状。例如布洛芬,有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其能有效减轻骨关节炎患者因骨刺导致的关节疼痛和肿胀,在多个随机对照试验中,布洛芬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较基线有显著改善。不过,对于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的人群需谨慎使用,因为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会增加消化道出血风险,老年人使用时也需密切关注胃肠道和肾功能情况,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不良反应。
(二)软骨保护剂
1.氨基葡萄糖
作用机制:可以刺激软骨细胞产生有正常多聚体结构的蛋白多糖,抑制损伤软骨的酶如胶原酶和磷脂酶A2的活性,并可抑制损伤细胞的超氧化物自由基的产生,防止皮质激素及某些非甾体抗炎药对软骨细胞的损害,减少损伤细胞的内毒素因子的释放。
适用情况:对于骨刺导致的关节软骨退变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多项长期随访研究显示,长期服用氨基葡萄糖的患者,其关节功能下降速度减慢,在骨关节炎相关的临床研究中,服用氨基葡萄糖的患者关节疼痛缓解、关节活动度改善等方面有一定效果。但对于孕妇和哺乳期女性,目前数据有限,需在医生评估利弊后使用;对于肝肾功能不全者,也需要监测肝肾功能,因为药物主要通过肝肾代谢。
2.硫酸软骨素
作用机制:与氨基葡萄糖类似,可参与软骨基质的组成,促进软骨基质的合成,抑制软骨基质的分解,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适用情况:可辅助改善骨刺相关的关节软骨病变。在一些骨关节炎的联合治疗研究中,硫酸软骨素与氨基葡萄糖联合使用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关节症状,如疼痛、僵硬等。对于有出血倾向的人群,硫酸软骨素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需慎用;对于正在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使用硫酸软骨素时需要密切监测凝血功能,因为存在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
二、针对病因的药物(如果有明确病因相关药物)
如果骨刺是由代谢性疾病等特定病因引起,可能会有针对性药物。例如,对于因痛风导致关节内有尿酸盐结晶沉积进而形成骨刺的情况,如果血尿酸持续升高,可能需要使用降尿酸药物,如别嘌醇,它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减少尿酸生成。但别嘌醇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出现剥脱性皮炎,在使用前需要进行基因检测(HLA-B5801基因检测),汉族人群中该基因阳性者使用别嘌醇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较高;对于肾功能不全者,需要调整剂量,因为药物主要经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时药物排泄减慢,易在体内蓄积导致不良反应。不过这种因特定病因导致骨刺的情况相对较少见。
三、局部外用药物
(一)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
1.作用机制:局部应用时,药物可穿透皮肤达到炎症区域,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从而起到抗炎、止痛作用。
2.适用情况:适用于骨刺引起的局部关节疼痛等症状。局部外用相对全身用药不良反应较少,对于皮肤敏感者可能会有局部刺激症状,如皮肤发红、瘙痒等,但一般较轻微。老年人皮肤屏障功能减退,使用时要注意观察皮肤反应,若出现严重刺激症状应停药。
总之,药物治疗骨刺只是缓解症状的一种手段,对于严重影响关节功能的骨刺,可能还需要结合非药物治疗,如物理治疗(热敷、超短波等)、手术治疗等。在选择药物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药物过敏史等多种因素,由医生根据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