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包括鳞状细胞癌和腺癌,鳞状细胞癌占比70%-80%源于宫颈鳞状上皮,腺癌占比20%-30%源于宫颈管腺上皮,两者在临床表现、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预后上有差异,不同年龄性别患者治疗预后考量不同,高危型HPV感染人群风险高需密切监测筛查。
一、定义与组织学来源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主要组织学类型包括鳞状细胞癌、腺癌等,其发生主要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相关,鳞状细胞癌来源于宫颈鳞状上皮,占宫颈癌的70%-80%。
宫颈腺癌:属于宫颈癌的一种特殊组织学类型,来源于宫颈管腺上皮,相对少见,约占宫颈癌的20%-30%。
二、临床表现差异
症状表现
宫颈癌(鳞状细胞癌常见表现):早期可能无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阴道流血,常表现为接触性出血(性生活或妇科检查后出血),也可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晚期可出现阴道大量出血;阴道排液,多为白色或血性、稀薄如水样或米泔状、有腥臭味的液体;晚期癌组织侵犯周围组织可出现尿频、尿急、便秘、下肢肿痛等症状;癌肿压迫或累及输尿管时,可引起输尿管梗阻、肾盂积水及尿毒症。
宫颈腺癌:早期症状与宫颈鳞状细胞癌相似,也可出现阴道流血、排液等,但宫颈腺癌患者阴道排液可能更明显,有时可表现为水样白带,且腺癌易向宫颈管内生长,导致宫颈管堵塞,引起宫腔积脓,出现下腹痛等症状,相对鳞状细胞癌来说,宫颈腺癌患者出现接触性出血的概率可能相对低一些,但这不是绝对的鉴别点,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三、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特点
病理学检查
宫颈癌(鳞状细胞癌):在病理显微镜下观察,癌细胞呈巢状、团块状排列,可见角化珠或细胞间桥等鳞状上皮分化的特征。
宫颈腺癌:病理表现多样,可分为黏液腺癌、肠型腺癌、恶性腺瘤等不同亚型,黏液腺癌显微镜下可见腺体结构,腺体内充满黏液,细胞呈柱状,排列成腺管状或乳头状;肠型腺癌具有肠上皮分化的特征,可见杯状细胞等;恶性腺瘤(腺瘤样增生过长)则表现为腺体增生,细胞无异型性,但腺体大小、形态不规则,可浸润间质。
影像学检查
宫颈癌(鳞状细胞癌):影像学检查如盆腔磁共振成像(MRI)等可显示宫颈部肿瘤的大小、范围,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对于判断分期有重要意义。
宫颈腺癌:影像学表现与鳞状细胞癌有一定相似性,但由于腺癌的组织学特点,在MRI上可能有其相对特征性表现,不过最终确诊仍依赖病理学检查。
四、治疗原则差异
手术治疗
宫颈癌(鳞状细胞癌):根据临床分期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早期鳞癌可选择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等。
宫颈腺癌:手术治疗原则与鳞状细胞癌类似,但由于腺癌的生物学行为特点,在手术范围等方面有时需根据具体病理亚型等进行个体化考虑,例如某些特殊亚型的腺癌可能需要更广泛的手术切除范围等。
放疗与化疗
宫颈癌(鳞状细胞癌):术后根据病理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辅助放疗、化疗,对于晚期无法手术的鳞癌患者,以放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是主要治疗手段。
宫颈腺癌:放疗、化疗的应用与鳞状细胞癌有相似之处,但腺癌对某些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可能略有不同,在化疗方案的选择上可能会有一定差异,不过这需要根据具体的临床研究和患者个体情况来确定。
五、预后差异
总体预后
宫颈癌(鳞状细胞癌):预后与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治疗情况等密切相关,早期鳞癌患者预后相对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晚期患者预后较差。
宫颈腺癌:一般来说,宫颈腺癌的预后相对鳞状细胞癌可能稍差一些,尤其是一些分化差、侵袭性强的腺癌亚型,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同样与临床分期等因素密切相关,早期腺癌患者经过规范治疗也可获得较好预后,晚期腺癌患者预后也较差。
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患宫颈腺癌或宫颈癌时,治疗和预后的考量有所不同,例如年轻女性患宫颈腺癌或宫颈癌时,在考虑治疗方案时需要更多考虑对生育功能的保留等问题;老年患者则更注重整体身体状况对治疗的耐受性等。有高危型HPV感染病史的人群患宫颈相关恶性肿瘤的风险更高,需要更密切的监测和筛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