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是好发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的上皮性恶性肿瘤,病因与雌激素过度刺激、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遗传因素等有关,病理类型包括内膜样癌、浆液性癌、黏液性癌等,临床表现有阴道流血、排液、疼痛、腹部包块等,诊断方法有病史及妇科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性刮宫、宫腔镜检查等,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孕激素治疗等,预后与分期等因素有关,可通过定期体检、健康生活方式、谨慎激素替代治疗、遗传咨询等预防。
一、定义
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好发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
二、病因
1.雌激素过度刺激:长期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刺激是主要发病因素。例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由于排卵障碍,雌激素持续分泌,子宫内膜长期受雌激素刺激,增加患病风险;长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而未加用孕激素的女性,也易引发该病。
2.肥胖:肥胖女性体内脂肪过多,会增加雌激素的储存和分泌,同时脂肪细胞还能将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进一步升高体内雌激素水平,从而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几率。
3.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常伴有代谢紊乱等情况,可能影响子宫内膜的正常代谢和修复,进而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相关。
4.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机体的糖代谢等出现异常,可能影响子宫内膜的微环境,使得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升高。
5.遗传因素:约2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有家族史,一些遗传综合征如林奇综合征等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携带相关突变基因的人群患病风险显著增加。
三、病理类型
1.内膜样癌:最为常见,约占80%-90%,肿瘤细胞形态和排列类似子宫内膜腺体,根据分化程度又可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
2.浆液性癌:恶性程度高,易发生腹膜转移,预后差。
3.黏液性癌:相对少见,预后较好。
四、临床表现
1.阴道流血:绝经后女性多表现为绝经后阴道不规则流血,量一般不多;未绝经者可表现为月经紊乱、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
2.阴道排液:多为血性液体或浆液性分泌物,合并感染时可出现脓血性排液,伴有恶臭。
3.疼痛:晚期癌肿浸润周围组织或压迫神经可引起下腹及腰骶部疼痛,当癌肿堵塞宫颈管导致宫腔积脓时,可出现下腹胀痛及痉挛样疼痛。
4.腹部包块:晚期患者可自己摸到下腹部增大的包块,质硬。
五、诊断方法
1.病史及妇科检查: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史、生育史、家族史等,妇科检查可了解子宫大小、外形、宫旁组织等情况。
2.影像学检查
B超: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了解子宫内膜厚度、宫腔内有无占位等情况。
MRI:对评估肿瘤浸润深度、范围等有重要价值,有助于术前分期。
3.诊断性刮宫:是确诊子宫内膜癌的最常用、最有价值的方法,通过刮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性质。
4.宫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宫腔及宫颈管内病变情况,并可取组织活检,提高诊断准确率。
六、治疗
1.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根据肿瘤分期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及双侧附件切除术、改良根治性子宫切除及双侧附件切除术等。
2.放疗:包括外照射和内照射,可用于术后辅助治疗,降低局部复发风险;对于晚期或复发转移患者,也可作为姑息治疗手段。
3.化疗:多用于晚期或复发转移患者,可采用静脉化疗或腹腔化疗等方式,常用药物有紫杉醇、铂类等。
4.孕激素治疗:适用于晚期或复发癌、保留生育功能的早期癌患者,通过作用于癌细胞的孕激素受体,抑制癌细胞生长。
七、预后
预后与肿瘤分期、病理类型、组织分化程度等因素有关。早期患者经积极治疗后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晚期患者预后相对较差。
八、预防
1.定期体检:女性尤其是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B超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异常情况。
2.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合理体重,通过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维持健康体重,减少肥胖相关疾病的发生;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长期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
3.激素替代治疗谨慎:需要进行激素替代治疗的女性,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并定期监测子宫内膜情况。
4.遗传咨询:有子宫内膜癌家族史的人群,可进行遗传咨询,了解自身患病风险,必要时进行基因检测等相关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