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癌是发生在卵巢的恶性肿瘤,病因未完全明确,早期无症状,随病情进展有腹胀等表现,诊断靠妇科检查、B超、血清肿瘤标志物等,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综合治疗;卵巢囊肿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多与月经周期有关可自行消失,病理性需根据情况处理,较小无症状定期随访,较大等需手术,不同人群在其发生、发展及诊疗上有不同特点。
卵巢囊肿:是卵巢内或其表面形成的囊状结构,内容物通常是液体或固态物质。大多数卵巢囊肿是良性的,可分为生理性囊肿和病理性囊肿。生理性囊肿与月经周期有关,如卵泡囊肿和黄体囊肿,常见于育龄女性,一般可自行消失;病理性囊肿则包括上皮性囊肿、巧克力囊肿(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等,可发生于不同年龄段女性。
病因
卵巢癌: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如BRCA1/BRCA2基因突变的女性患卵巢癌的风险显著升高;内分泌因素,如初潮早、绝经晚、未生育等会增加发病风险;环境因素,如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电离辐射等可能与卵巢癌的发生相关;生活方式因素,如高脂肪饮食也可能对卵巢癌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卵巢囊肿:生理性囊肿主要是由于卵巢的正常生理功能变化引起,如卵泡发育异常形成卵泡囊肿,黄体萎缩不全形成黄体囊肿等。病理性囊肿的病因较为复杂,上皮性囊肿可能与卵巢表面上皮的化生等有关;巧克力囊肿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累及卵巢,异位的子宫内膜在卵巢内周期性出血形成囊肿;炎症性囊肿与盆腔炎症有关,炎症导致卵巢与周围组织粘连,形成包裹性积液等囊肿。
临床表现
卵巢癌: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腹胀、腹部肿块、腹水、消瘦等症状,还可能出现月经紊乱、阴道不规则出血等内分泌紊乱表现。晚期可出现转移灶相关症状,如转移至肺部可引起咳嗽、咯血,转移至骨骼可导致骨痛等。不同组织学类型的卵巢癌临床表现可能略有差异,例如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多见于年轻女性,常表现为下腹疼痛、腹部肿块及腹腔内出血等急腹症表现。
卵巢囊肿:较小的囊肿通常无明显症状,往往在体检时发现。当囊肿增大时,可能出现腹部胀满感、下腹部坠胀不适等。如果囊肿发生扭转、破裂等并发症,可出现突发的剧烈腹痛,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生理性囊肿一般在月经周期的特定阶段出现,可能会随月经周期变化而有大小的改变。
诊断方法
卵巢癌:通过妇科检查可触及盆腔肿块,B超检查可发现盆腔内的实性或囊实性肿块,肿块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等;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如CA125、HE4等对卵巢癌的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有一定价值,但这些标志物升高并非一定意味着患有卵巢癌,一些良性疾病如盆腔炎等也可能导致其轻度升高;腹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卵巢病变情况,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这是确诊卵巢癌的金标准。
卵巢囊肿:B超检查是主要的诊断方法,可明确囊肿的大小、部位、形态等,区分囊性或实性、单房或多房等;对于怀疑为巧克力囊肿的患者,血清CA125可能会升高,但一般升高幅度不如卵巢癌明显;必要时可进行盆腔MRI等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变情况。
治疗原则
卵巢癌:以手术治疗为主,尽可能切除原发肿瘤及转移灶,术后根据病理类型、分期等情况辅以化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全面分期手术、肿瘤细胞减灭术等。对于早期卵巢癌患者,通过手术有可能达到治愈;中晚期患者则需要综合治疗来控制肿瘤进展,延长生存期。
卵巢囊肿:对于生理性囊肿,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定期复查B超观察囊肿变化即可,多数可自行消失。对于病理性囊肿,若囊肿较小且无症状,可定期随访;若囊肿较大(直径通常大于5cm)、有症状或考虑为病理性囊肿,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卵巢囊肿剥除术、患侧卵巢切除术等,具体手术方式根据患者年龄、生育需求等因素综合考虑。
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在卵巢癌和卵巢囊肿的发生、发展及诊疗中都有不同的特点。例如年轻女性出现卵巢囊肿时,需更谨慎地评估其良恶性,因为年轻女性的卵巢囊肿有部分是良性但也有恶变可能;中老年女性则更要警惕卵巢癌的可能。在生活方式方面,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有助于降低卵巢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但对于已经患病的人群,治疗需遵循上述的医学原则进行个体化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