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刺是跟骨底面结节处因骨质增生形成的骨性突起,常与足底筋膜反复牵拉损伤有关,有多种症状表现及影响因素,可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有非药物干预(休息制动、物理治疗等)、药物辅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还可通过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和进行足部功能锻炼来预防。
一、跟骨骨刺的定义
跟骨骨刺是由于跟骨骨质增生形成的骨性突起,常发生于跟骨底面结节处,多与足底筋膜反复牵拉损伤有关,是一种常见的骨科问题。
二、跟骨骨刺的常见症状及影响因素
1.症状表现:多数跟骨骨刺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足跟疼痛、压痛,行走时疼痛加剧等症状,尤其在晨起刚着地行走时疼痛明显,活动片刻后症状可暂时缓解,但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后又会加重。年龄因素是一个影响点,随着年龄增长,骨质增生的发生率会增加;长期站立、行走、过度负重等生活方式也会增加跟骨骨刺的发病风险;有足部结构异常、曾有足部外伤病史等情况的人群更易出现跟骨骨刺相关症状。
2.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对于年轻人,若因长期运动劳损等导致跟骨骨刺,可能会影响其日常活动,如运动、长时间行走等;对于老年人,跟骨骨刺引起的足跟疼痛可能严重影响其行走功能,降低生活自理能力,且老年人可能还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跟骨骨刺带来的疼痛会加重身体的不适和心理负担。
三、跟骨骨刺的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足跟部有无压痛、肿胀等情况,通过触诊初步判断跟骨骨刺相关病变。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跟骨骨刺的常用方法,可清晰显示跟骨底面的骨性突起,能明确跟骨骨刺的位置、大小等情况。
CT及MRI检查:对于一些症状不典型或需进一步明确周围组织情况时,可选择CT或MRI检查,CT能更清晰地显示骨质结构细节,MRI可了解周围软组织如足底筋膜、跟腱等的损伤情况。
四、跟骨骨刺的非药物干预措施
1.休息与制动:减少足跟部的负重活动,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必要时可使用足跟垫,将压力分散,减轻足跟部的负担,缓解疼痛症状。对于不同人群,年轻人可根据自身活动情况合理安排休息时间,避免过度运动;老年人则需更注重休息,避免因长时间行走导致足跟疼痛加重。
2.物理治疗
热敷:使用温热的毛巾或热水袋敷于足跟部,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温热刺激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疼痛。但要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尤其对于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不敏感,更要注意温度控制。
超短波治疗:利用超短波的物理效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退,缓解跟骨骨刺引起的疼痛症状。
按摩:由专业人员对足跟部进行适当按摩,可放松足底肌肉,缓解紧张状态,但要注意按摩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加重损伤。
五、跟骨骨刺的药物辅助治疗(仅提及药物名称)
在疼痛明显时,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缓解疼痛,但需注意药物的使用禁忌等情况,例如一些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需谨慎,儿童一般避免使用此类药物来缓解跟骨骨刺相关疼痛。
六、跟骨骨刺的手术治疗情况
1.手术指征:当跟骨骨刺引起严重的顽固性疼痛,经长期保守治疗无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时,可考虑手术治疗。例如经过半年以上规范的保守治疗,足跟疼痛仍无明显缓解,无法正常行走的患者。
2.手术方式:常见的手术方式有跟骨骨刺切除术等,手术需由经验丰富的骨科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操作,术后需要一定的康复时间来恢复足跟的功能。
七、跟骨骨刺的预防措施
1.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合理控制体重,避免过度负重,减轻足跟部的压力;选择合适的鞋子,鞋子要有良好的支撑性和缓冲性,避免穿高跟鞋或鞋底过硬、过薄的鞋子,减少对足跟部反复的不良刺激。对于不同年龄段人群,年轻人要注意运动时的姿势和强度,避免运动损伤导致跟骨骨刺;老年人要选择舒适的鞋子,定期更换鞋子,以适应足部的变化。
2.进行足部功能锻炼:适当进行足部的屈伸、旋转等活动,增强足部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例如坐着或躺着时,缓慢屈伸脚趾,每次可进行10-15次,每天多次进行;也可做踮脚运动,双脚后跟先抬起,然后缓慢放下,反复进行,每次进行1-2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通过这些锻炼可增强足部的稳定性,降低跟骨骨刺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