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病有非手术和手术治疗方法。非手术包括康复锻炼(分一般人群、肥胖人群、有基础病史人群等情况)、物理治疗(热敷、冷敷、电疗)、外用药物(非甾体抗炎药膏);手术包括关节镜手术(适用半月板损伤等,不同人群有注意事项)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适用严重膝关节疾病保守无效者,不同特殊人群有注意事项)。
一、非手术治疗方法
(一)康复锻炼
1.针对一般人群:适当的膝关节康复锻炼有助于增强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维持膝关节稳定性。例如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患者取平卧位,将下肢伸直,用力收缩股四头肌,保持5-10秒后放松,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进行3-4组。对于中老年人,还可进行慢走、游泳等运动,游泳时水的浮力能减轻膝关节负重,是一种较为适宜的锻炼方式,每周可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
2.针对肥胖人群:肥胖会增加膝关节的负担,康复锻炼时需注意运动强度和方式的选择。在体重减轻前,可选择水中运动,如水中步行、水中蹬腿等,进一步减轻膝关节压力,随着体重逐渐减轻,再逐步增加陆地锻炼的强度和难度。
3.针对有基础病史人群:如有心血管疾病的膝关节病患者,康复锻炼应在医生的密切监测下进行。运动时要注意心率的控制,运动强度以心率不超过(220-年龄)×60%-70%为宜,避免因运动强度过大导致心血管负担加重。
(二)物理治疗
1.热敷:对于膝关节病引起的疼痛、肿胀等症状,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一般可使用温毛巾或热水袋进行热敷,温度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但如果膝关节处于急性炎症期,如红肿热痛明显时,不宜热敷,以免加重炎症反应。
2.冷敷:在膝关节急性损伤期,如扭伤、急性滑膜炎发作时,冷敷可以减轻肿胀和疼痛。可使用冰袋或冷毛巾进行冷敷,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3-4次。冷敷时要注意避免冻伤皮肤,可在冰袋与皮肤之间隔一层毛巾。
3.电疗:包括低频电疗、中频电疗等。低频电疗可以刺激神经肌肉,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中频电疗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一般需要在专业理疗师的操作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治疗方案,每周可进行2-3次,每次20-30分钟。
(三)药物治疗(外用药物)
1.非甾体抗炎药膏:如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等,这类药物可以通过皮肤渗透作用,减轻膝关节的炎症反应和疼痛。一般每天涂抹3-4次,涂抹时轻轻按摩至药物吸收。但对于皮肤过敏者应慎用,使用过程中如出现皮肤瘙痒、红肿等过敏症状应立即停药。
二、手术治疗方法
(一)关节镜手术
1.适用人群:对于膝关节内半月板损伤、滑膜病变等情况较为适用。例如半月板损伤,通过关节镜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损伤的半月板,并进行修整或缝合。对于年轻患者半月板损伤较轻且符合缝合条件时,可选择半月板缝合术;对于半月板损伤严重无法缝合时,则进行半月板部分切除或全部切除术。一般来说,关节镜手术创伤小,恢复相对较快,术后患者通常在1-2周可开始进行轻度的康复锻炼,3-6个月可基本恢复正常活动。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对于老年患者,在进行关节镜手术前需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因为手术也存在一定风险。术后康复过程中要注意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可适当进行下肢肌肉收缩等活动,同时要密切观察伤口愈合情况,由于老年人伤口愈合能力相对较弱,需加强伤口护理。
(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1.适用人群:主要适用于严重的膝关节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导致膝关节功能严重障碍、疼痛剧烈且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例如膝关节骨关节炎晚期,关节软骨严重磨损,骨质增生明显,关节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行走和日常生活。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一般术后患者在1-2周可在助行器辅助下行走,3-6个月可恢复较好的下肢功能。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对于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术前需严格控制血糖,使血糖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以降低手术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术后要注意控制血糖,加强伤口护理,因为高血糖不利于伤口愈合。对于肥胖患者,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后康复过程中要注意控制体重,避免过度肥胖加重膝关节的负担,影响人工关节的使用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