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处理包括急性期处理(休息制动、冰敷)、非手术治疗(康复训练、物理治疗)、手术治疗(明确适应证、选择合适术式)及术后康复(早期、中期、后期逐步进行相应康复训练),不同年龄患者在各阶段需依据自身情况调整相关处理及训练。
一、急性期处理
1.休息与制动: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急性期,应尽量减少患侧膝关节的活动,避免进一步加重损伤。例如,避免长时间行走、跑步、上下楼梯等活动,可以使用拐杖等辅助器具来减轻患侧肢体的负重。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活动量较大且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弱,更需要家长密切监督其休息和制动,防止因不当活动导致损伤加重。
2.冰敷:急性期72小时内可进行冰敷,一般每次冰敷15-20分钟,每天3-4次。冰敷可以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冰敷时要注意用毛巾等将冰袋包裹起来,避免直接接触皮肤造成冻伤。不同年龄的人群在冰敷时需注意控制冰敷时间和温度,儿童皮肤较为娇嫩,更要严格把控。
二、非手术治疗
1.康复训练
肌肉力量训练:通过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来增强股四头肌力量,有助于稳定膝关节。患者可平卧在床上,将下肢伸直,用力收缩大腿前面的肌肉,保持5-10秒后放松,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进行3-4组。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可辅助进行相关训练,但要注意力度适中,以不引起患儿疼痛加重为宜。还可以进行直腿抬高训练,患者仰卧位,患侧下肢伸直缓慢抬起,与床面成30°-45°,保持5-10秒后缓慢放下,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3-4组。
关节活动度训练:在疼痛缓解后,逐步进行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度训练,可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也可以自己缓慢进行膝关节的弯曲和伸直动作,但要注意活动范围逐渐增加,避免过度牵拉造成再次损伤。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关节退变等因素,关节活动度训练更要循序渐进,避免因活动幅度过大引起不适。
2.物理治疗
超声波治疗:利用超声波的温热效应和机械效应,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有助于半月板损伤的修复。
电刺激治疗:通过低强度电流刺激肌肉收缩,防止肌肉萎缩,同时也可以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
三、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
对于半月板损伤严重,如半月板撕裂范围较大、有明显的绞锁症状(即膝关节突然卡住,不能屈伸)等情况,通常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例如,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显示半月板撕裂呈桶柄样撕裂、复杂撕裂等情况,一般建议手术。
对于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也需要考虑手术干预。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手术适应证的把握也有一定差异,儿童患者相对较少需要手术,但如果损伤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等情况时也需考虑。
2.手术方式
半月板缝合术:适用于半月板损伤较年轻、损伤部位血运较好的患者,通过缝合损伤的半月板使其愈合。例如,对于运动爱好者等相对年轻且半月板损伤部位血运较好的人群,半月板缝合术是较好的选择。
半月板成形术:对于半月板损伤严重、无法缝合的患者,可进行半月板成形术,切除损伤的部分半月板,保留未损伤的部分,以维持膝关节的稳定和功能。老年患者由于膝关节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退变,半月板成形术可能更为常用。
四、术后康复
1.早期康复(术后1-2周):术后早期主要是进行膝关节的消肿和防止肌肉萎缩,继续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每天3-4组,每组10-15次。同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膝关节的小范围屈伸活动,角度一般控制在0°-30°左右,防止膝关节粘连。儿童患者术后康复要更加注重家长的配合,按照康复治疗师制定的方案逐步进行,避免因康复不当影响恢复。
2.中期康复(术后2-6周):逐渐增加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度,可借助CPM(持续被动活动)机进行辅助训练,每天2-3次,每次30-60分钟,活动角度可逐渐增加到60°-90°。同时加强股四头肌力量训练,可进行直腿抬高训练,高度逐渐增加,从离床面10cm开始,逐步增加到20cm等。
3.后期康复(术后6周以上):进一步加大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度训练,争取达到正常膝关节的活动范围。同时加强下肢的平衡能力和本体感觉训练,可进行单腿站立训练等,提高膝关节的稳定性,为恢复正常生活和运动做准备。不同年龄的患者在康复过程中要根据自身恢复情况调整康复训练的强度和进度,确保康复效果良好且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