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会出现疼痛、肿胀、弹响交锁及活动受限等症状。疼痛多在膝关节内外侧间隙,急性剧烈、慢性隐匿;肿胀因滑膜受刺激和出血,急性明显、慢性较轻;弹响是破裂半月板移位恢复位置所致,交锁是碎片卡于间隙致膝关节突然卡住;这些都会导致膝关节活动受限,且不同年龄、生活方式人群表现有差异,病情发展会使症状加重。
部位:多发生于膝关节内外侧间隙或关节线附近。不同类型半月板损伤疼痛部位可能有差异,例如内侧半月板损伤疼痛往往在内侧关节间隙,外侧半月板损伤疼痛多在外侧关节间隙。
特点:急性损伤时疼痛较为剧烈,可能与受伤时听到撕裂声响有关,随后疼痛可能会有所缓解,但在活动膝关节时又会再次诱发或加重疼痛。慢性损伤时疼痛相对较隐匿,呈间歇性或持续性钝痛,在上下楼梯、蹲起、长时间行走等膝关节负重或活动时疼痛明显加重。年龄因素会影响疼痛的感知和表现,老年人可能对疼痛的敏感性相对较低,但半月板损伤带来的疼痛仍会影响其日常活动,如行走距离明显缩短等。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频繁进行膝关节屈伸活动的人群,半月板损伤后疼痛更易影响其工作和生活,病史较长的患者可能因长期疼痛导致膝关节周围肌肉萎缩,进一步加重膝关节的不稳定,使疼痛持续存在并可能加重。
肿胀
机制:半月板损伤后,膝关节内的滑膜受到刺激,导致滑膜分泌增多,同时损伤部位可能有出血,引起膝关节肿胀。
表现:急性损伤后数小时内即可出现明显肿胀,肿胀程度可因损伤程度而异,严重时膝关节明显肿胀,皮肤发亮。慢性损伤时肿胀相对较轻,可能仅表现为膝关节轻度肿胀,在活动后肿胀会有所加重。不同年龄人群肿胀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半月板损伤后肿胀可能相对较急且明显,因为儿童膝关节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身体的凝血状态可能会有变化,若半月板损伤出现出血导致肿胀,可能会有不同于常人的表现,但总体机制还是基于膝关节内的病理改变。生活方式方面,经常进行剧烈运动的人群半月板损伤后肿胀恢复可能相对较慢,病史较长的患者由于反复的损伤和修复过程,膝关节肿胀可能会反复出现。
弹响和交锁
弹响:
机制:半月板损伤后,在膝关节活动过程中,破裂的半月板会发生移位,当移位的半月板恢复到正常位置时,就会产生弹响。
表现:可为单声弹响或连续弹响,急性损伤时弹响可能较为频繁,慢性损伤时弹响相对较少但也可能存在。不同年龄人群弹响的特点不同,老年人半月板退变本身可能存在弹响情况,若同时合并半月板损伤,弹响可能会有所改变;儿童半月板损伤出现弹响相对少见,但一旦出现需引起重视。生活方式方面,从事舞蹈、篮球等需要频繁膝关节屈伸活动的人群,半月板损伤后弹响可能会影响其运动表现,病史较长的患者弹响可能会随着病情进展而有变化。
交锁:
机制:半月板破裂后,部分碎片卡在膝关节间隙内,导致膝关节突然卡住,不能屈伸活动。
表现:患者会突然感觉膝关节不能活动,处于交锁状态,需要通过屈伸膝关节并辅以一定手法才可能解锁,解锁时可能会伴有弹响。年龄较小的儿童发生交锁时,由于表述能力有限,可能会表现为突然哭闹、膝关节不敢活动等。女性在妊娠期或哺乳期,身体的激素变化可能会影响膝关节周围组织的稳定性,若发生半月板损伤交锁,处理时需考虑到身体的特殊状态。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久坐后突然起身活动膝关节时,更容易发生交锁情况,病史较长的患者交锁可能会反复发生,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
膝关节活动受限
原因:疼痛、肿胀、弹响交锁等都会导致膝关节活动受限。疼痛使患者不敢正常活动膝关节,肿胀限制了膝关节的屈伸幅度,交锁直接使膝关节不能正常活动。
程度:急性损伤时活动受限较为明显,患者可能只能保持膝关节在某一特定位置,无法进行正常的屈伸、旋转等活动。慢性损伤时活动受限相对较轻,但随着病情进展,活动受限会逐渐加重。不同年龄人群活动受限的影响不同,老年人本身关节活动度就有一定下降,半月板损伤后活动受限会明显影响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如上下厕所、洗澡等;儿童半月板损伤活动受限会影响其正常的奔跑、跳跃等运动能力发展。生活方式方面,运动员半月板损伤后活动受限会严重影响其训练和比赛,病史较长的患者由于膝关节长期的病理改变,活动受限会逐渐加重,可能会出现膝关节僵硬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