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骨骨折后可能出现慢性疼痛、胸廓畸形、呼吸功能障碍等后遗症,需通过早期规范治疗(骨折固定、促进骨折愈合)和康复锻炼(呼吸功能锻炼、胸廓活动度锻炼)预防,出现后遗症后可分别通过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矫正、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抗感染等方法处理。
一、肋骨骨折后可能出现的常见后遗症
(一)慢性疼痛
1.发生机制:肋骨骨折后,骨折断端可能刺激周围神经,或者骨折愈合过程中形成的异常骨痂、瘢痕组织等会持续对神经产生刺激,导致长期的胸部疼痛。研究表明,约10%-20%的肋骨骨折患者会遗留慢性疼痛,尤其是多发肋骨骨折患者发生概率相对更高。
2.影响因素:年龄方面,老年患者由于机体修复能力相对较弱,发生慢性疼痛的风险可能更高;生活方式上,吸烟会影响骨折愈合和局部血液循环,进而增加慢性疼痛的发生几率;病史方面,如果患者本身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会影响组织修复,也可能导致慢性疼痛持续时间更长。
(二)胸廓畸形
1.发生机制:严重的肋骨骨折,如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可导致胸壁失去支撑而出现胸廓畸形,如胸壁塌陷等。当骨折愈合不良时,会破坏胸廓的正常结构。
2.影响因素:年龄较小的患者,胸廓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肋骨骨折后发生胸廓畸形的可能性相对更大;多发肋骨骨折的患者相比单根肋骨骨折患者,胸廓畸形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如果骨折后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固定,也会增加胸廓畸形的发生风险。
(三)呼吸功能障碍
1.发生机制:肋骨骨折后,疼痛会使患者不敢深呼吸和有效咳嗽,从而导致肺部痰液潴留,引起肺不张、肺部感染等并发症,长期可影响呼吸功能。另外,胸廓畸形也会限制胸廓的正常扩张和收缩,影响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研究显示,肋骨骨折后约有5%-15%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障碍。
2.影响因素:年龄较大的患者呼吸功能储备相对较差,发生呼吸功能障碍的风险更高;病史中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础肺部疾病的患者,肋骨骨折后呼吸功能障碍的程度可能更严重;骨折后疼痛控制不佳,导致患者无法正常呼吸运动的患者,呼吸功能障碍发生概率增加。
二、预防后遗症的措施
(一)早期规范治疗
1.骨折固定:对于肋骨骨折患者,应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进行规范的固定,如使用胸带固定等,以保持骨折端的稳定,减少骨折断端对周围组织的刺激,降低慢性疼痛和胸廓畸形的发生风险。特别是多发肋骨骨折患者,及时有效的固定尤为重要。
2.促进骨折愈合:保证患者营养均衡,尤其是摄入富含蛋白质、钙等有助于骨折愈合的食物。对于老年患者等愈合能力较弱的人群,可以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等,促进骨折良好愈合。
(二)康复锻炼
1.呼吸功能锻炼:鼓励患者早期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如深呼吸、有效咳嗽等。受伤后24-48小时即可开始进行腹式呼吸锻炼,每次深呼吸5-10分钟,每天3-4次。这样可以防止肺部痰液潴留,减少肺不张等并发症的发生,维护呼吸功能。年龄较小的儿童患者,家长可以帮助其进行适当的胸廓活动训练;老年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2.胸廓活动度锻炼:在骨折愈合到一定程度后,逐步进行胸廓活动度锻炼,如胸廓扩张运动等。通过锻炼可以改善胸廓畸形,增加胸廓的活动度,提高呼吸功能。不同年龄患者的锻炼强度和方式要有所区别,例如儿童患者的锻炼要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轻柔进行,避免造成二次损伤。
三、出现后遗症后的处理
(一)慢性疼痛的处理
如果出现慢性疼痛,首先可以采用物理治疗方法,如热敷、理疗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对于疼痛较为严重的患者,可以在医生评估后考虑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但要注意药物的禁忌证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尤其是老年患者要关注胃肠道等方面的风险。
(二)胸廓畸形的处理
对于轻度的胸廓畸形,如果不影响呼吸功能,可以通过康复锻炼等方法进行一定程度的纠正;对于严重的胸廓畸形影响呼吸功能等情况,可能需要考虑手术矫正等治疗方法,但手术有一定的风险和适应证,需要严格评估患者的病情后决定。
(三)呼吸功能障碍的处理
如果出现呼吸功能障碍,首先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痰液。对于肺不张等情况,可以通过增加呼吸锻炼、体位引流等方法改善;如果合并肺部感染,需要根据病原体情况选用合适的抗感染药物,但要注意药物对不同年龄患者的影响,儿童患者要避免使用不适合的抗生素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