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需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康复分早期、中期、后期,还需注意预防创伤性关节炎、肌肉萎缩、感染等并发症,准确复位固定、早期康复锻炼及术后护理是预防关键。
一、跟骨骨折的诊断
1.病史采集:了解受伤机制,如高处坠落、重物砸压等情况,不同的受伤机制可能提示骨折的类型等信息,对于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需关注其日常活动、是否有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因为老年人骨质疏松可能增加跟骨骨折的发生风险且影响预后。
2.体格检查:观察足部有无肿胀、畸形、瘀斑等,检查足部的压痛部位,跟骨骨折时局部多有明显压痛。对于儿童,要注意与正常足部表现的差异,避免误诊。
3.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初步诊断跟骨骨折的常用方法,可显示跟骨骨折的类型,如跟骨结节纵行骨折、跟骨体骨折等,能初步了解骨折的移位情况等,但对于一些细微骨折或关节面的情况可能显示不够清晰。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跟骨骨折的细节,包括跟骨后关节面、跟骨体的骨折情况以及骨折块的移位程度等,对于制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关节内骨折,CT三维重建可以更直观地呈现骨折全貌。
二、跟骨骨折的治疗
1.非手术治疗
适应证:对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跟骨骨折,如儿童的一些稳定性骨折等,可采用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石膏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6-8周,固定期间要密切观察足部的血运、感觉等情况,儿童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要注意石膏固定的松紧度,避免影响足部发育。
康复锻炼:在固定期间,要进行足趾的屈伸锻炼等,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等并发症。拆除固定后,逐渐进行足部的功能锻炼,包括踝关节的屈伸、旋转等活动,但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活动导致再次损伤。
2.手术治疗
适应证:对于移位明显的跟骨骨折,尤其是关节内骨折,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恢复跟骨的解剖结构,包括跟骨的高度、宽度和关节面的平整等。手术时机一般在受伤后1-2周内,对于儿童患者,要考虑其身体对手术的耐受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
手术方式:常见的手术方式有切开复位内固定等,通过手术恢复跟骨的正常形态后,需要进行术后的康复管理,包括早期的康复锻炼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儿童在康复过程中要注重家长的配合,帮助儿童进行正确的康复训练。
三、跟骨骨折的康复
1.早期康复(术后1-6周)
被动活动:由医护人员或家属帮助进行踝关节的被动屈伸等活动,活动范围逐渐增加,儿童在这个阶段要注意操作的轻柔,避免引起患儿疼痛和不适。
肌肉收缩锻炼:进行足部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如腓肠肌、比目鱼肌等的收缩,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进一步萎缩。
2.中期康复(术后6-12周)
主动活动:患者逐渐进行踝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可借助辅助器械如弹力带等进行辅助锻炼,增加关节的活动度。对于儿童,要鼓励其积极参与康复锻炼,通过游戏等方式提高其锻炼的积极性。
平衡和步行训练:在骨折愈合有一定基础后,开始进行平衡训练,如在平衡垫上站立等,逐渐过渡到步行训练,但要注意行走的姿势和步态,避免异常步态导致足部功能恢复不良。
3.后期康复(术后12周以后)
全面功能锻炼:进行更全面的足部功能锻炼,包括跑步、跳跃等功能性活动,恢复足部的正常功能。儿童在这个阶段要根据其生长发育情况和骨折恢复情况逐步增加活动强度,确保足部功能完全恢复且不影响未来的生长发育。
四、跟骨骨折的并发症及预防
1.常见并发症
创伤性关节炎:是跟骨骨折较常见的并发症,由于跟骨关节面损伤后恢复不良,导致关节软骨磨损等,引起足部疼痛、活动受限等。对于老年人,本身关节退变的基础可能增加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风险。
足部肌肉萎缩:由于骨折后长期固定等原因导致,儿童肌肉处于生长阶段,肌肉萎缩可能影响足部的正常功能发育。
感染:开放性跟骨骨折等情况可能发生感染,但相对较少见,手术切口感染是其中一种情况,要注意手术部位的清洁等预防感染。
2.预防措施
准确复位和固定:无论是手术还是非手术治疗,准确的复位和良好的固定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对于儿童要确保复位固定不影响其生长发育。
早期康复锻炼:早期进行合理的康复锻炼可以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儿童在康复锻炼中要由专业人员指导,采用适合儿童的锻炼方式。
术后护理:对于手术患者,要加强术后切口的护理,保持切口清洁,预防感染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