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指甲医学称甲癣,由皮肤癣菌等真菌侵犯甲板或甲下所致,病因有真菌感染(包括皮肤癣菌和非皮肤癣菌)及易感因素(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临床表现有指甲外观改变(颜色、形态)及不同类型表现;诊断靠临床表现观察和实验室检查(真菌镜检、培养);预防需保持个人卫生、注意生活环境、积极治疗基础疾病、避免指甲损伤。
一、灰指甲的定义
灰指甲医学上称为甲癣,是由皮肤癣菌等真菌侵犯甲板或甲下所引起的病变,是一种常见的甲病。
二、灰指甲的病因
1.真菌感染
皮肤癣菌:是引起甲癣最常见的病原菌,如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这些真菌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比如与患有皮肤癣菌感染的人共用拖鞋、毛巾等物品,或者自身其他部位患有手足癣等皮肤癣菌感染性疾病,真菌蔓延至指甲部位引发甲癣。
非皮肤癣菌:某些酵母菌(如白念珠菌)、霉菌等也可引起甲癣,相对皮肤癣菌引起的甲癣,其发病率相对较低,但同样会导致指甲的病变。
2.易感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甲的生长速度减慢,指甲的结构和功能也会发生一定变化,老年人相对更容易患甲癣。儿童患甲癣的情况相对较少,但如果有手足癣等基础疾病也可能累及指甲。
性别:一般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比如女性经常美甲,会损伤指甲的保护层,增加甲癣的发病风险;男性如果从事一些容易导致手部受伤或接触真菌机会多的工作,也可能增加患病几率。
生活方式: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工作或生活的人,如渔民、厨师等,指甲长时间接触水分,甲板的角质层被浸泡后,屏障功能减弱,有利于真菌的侵入和生长,易患甲癣。经常穿不透气鞋子的人,脚部环境闷热潮湿,也为真菌滋生提供了条件。
病史:本身患有手足癣、银屑病等疾病的人,由于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或机体免疫等因素的影响,更容易感染真菌引发甲癣。此外,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也更容易受到真菌的侵袭而患甲癣。
三、灰指甲的临床表现
1.指甲外观改变
颜色改变:指甲可变为灰白色、黄色、褐色等,例如白色浅表型甲癣,最初表现为指甲表面有白色的斑点,逐渐扩大,使指甲变为白色混浊状;远端侧位甲下型甲癣,常表现为指甲远端(指尖方向)甲板变色、增厚。
形态改变:指甲可能出现增厚、变形,增厚的指甲质地坚硬,严重时甲板与甲床分离,甲下可堆积碎屑等。
2.不同类型甲癣的表现
远端侧位甲下型:这是最常见的类型,真菌从指甲的远端(指尖)和侧缘侵入,先引起远端甲板的病变,逐渐向近端发展,同时累及甲下组织,导致甲板增厚、变色、表面凹凸不平。
白色浅表型:主要累及指甲的表面,真菌仅侵犯指甲的浅层,表现为指甲表面有白色的点状或片状混浊,病灶局限,境界清楚。
近端甲下型:真菌从指甲的近端(指甲与甲襞连接的部位)侵入,表现为指甲近端甲板混浊、增厚、粗糙,常伴有甲沟炎。
全甲毁损型:是各型甲癣发展的最终结果,整个指甲被破坏,甲板完全缺失,甲床表面可见粗糙的角化物堆积。
四、灰指甲的诊断
1.临床表现观察:医生通过观察患者指甲的颜色、形态、质地等外观表现,初步判断是否为甲癣。但仅依靠临床表现有时可能不够准确,需要进一步辅助检查。
2.实验室检查
真菌镜检:取病甲的碎屑或甲下组织进行镜检,若发现真菌菌丝或孢子,有助于诊断甲癣。但阴性结果不能完全排除甲癣,因为可能取材不恰当等原因。
真菌培养:将病甲组织接种在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可以明确致病真菌的种类,对于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五、灰指甲的预防
1.保持个人卫生
注意手部和脚部的清洁,定期清洗,保持干燥。每天用温水洗脚、洗手后,要及时擦干,尤其是脚趾缝等部位。
避免与他人共用拖鞋、脚盆、毛巾等个人物品,防止交叉感染。
2.注意生活环境
保持居住环境的干燥通风,尤其是卫生间、浴室等容易潮湿的地方,可以使用除湿器等设备降低湿度。
对于经常接触水的工作,要尽量做好防护措施,工作结束后及时擦干手部或脚部。
3.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患有手足癣、银屑病等可能诱发甲癣的疾病时,要积极进行治疗,控制病情发展,减少真菌蔓延至指甲的风险。
对于糖尿病患者等免疫力较低的人群,要积极控制血糖等指标,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感染真菌的几率。
4.避免指甲损伤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指甲,避免受到外伤,如避免用指甲去抠硬物等。美甲时要选择正规的美甲场所,避免过度美甲对指甲造成损伤,破坏指甲的屏障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