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有多种症状,急性损伤时疼痛剧烈、迅速肿胀、有明显不稳定感且活动受限;慢性阶段表现为间断隐痛、肿胀时轻时重、不稳定更明显、活动仍受限且常伴肌肉萎缩,不同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人群症状表现有一定差异但核心症状类似。
急性损伤时:患者通常能明确感觉到受伤瞬间膝关节有撕裂样疼痛,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明显的声响。这种疼痛较为剧烈,会影响患者的活动,比如难以继续保持站立或行走姿势。从年龄角度看,儿童和青少年在运动中发生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时,疼痛表现可能因个体对疼痛的耐受差异有所不同,但基本都会有明显的疼痛反应;对于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关节退变等基础情况,不过交叉韧带损伤引发的疼痛依然是较为突出的症状。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上,经常进行剧烈运动(如篮球、足球等)的人群相对更容易在损伤时出现剧烈疼痛。
慢性阶段:可能表现为间断性的隐痛,在膝关节活动时,尤其是屈伸、扭转等动作时,疼痛会加重。如果患者有既往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病史,在病情反复时,疼痛症状可能会比初次发作时相对不那么剧烈,但依然会影响膝关节的正常功能活动,比如上下楼梯、长时间行走时可能会感觉膝关节不适。
肿胀
急性损伤后:膝关节会迅速出现肿胀,这是因为交叉韧带损伤后,局部血管破裂出血,导致膝关节内积血、积液。一般在受伤后数小时内就会明显看到膝关节肿胀,皮肤可能会有发亮的表现,肿胀程度可能因损伤的严重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严重的交叉韧带损伤可能会导致膝关节明显肿胀,外观上膝关节明显变粗。不同年龄人群肿胀表现类似,但老年人由于血液循环相对较慢等因素,肿胀消退可能相对更慢一些;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新陈代谢相对较快,肿胀消退可能相对快些,但在急性损伤后也会很快出现明显肿胀。
慢性阶段:肿胀可能时轻时重,当膝关节受到过度活动等刺激时,肿胀会再次加重。比如慢性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在长时间行走后,膝关节肿胀可能会比休息时明显。
膝关节不稳定
急性损伤时:患者会感觉膝关节有松动感,尤其是在屈伸和旋转膝关节时,这种不稳定感比较明显。比如在行走过程中,感觉膝关节好像要打软腿,不能稳定地支撑身体重量。从生活方式角度,经常进行需要膝关节频繁屈伸、旋转动作的运动者,在交叉韧带损伤后这种不稳定感会严重影响其运动功能,使其难以继续进行相关运动。年龄方面,儿童和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膝关节的稳定性本身相对较弱,交叉韧带损伤后不稳定感可能会对其运动能力发展产生较大影响;老年人膝关节本身的稳定性就因退变等因素下降,交叉韧带损伤后不稳定感会进一步加重其行走、日常活动的困难程度。
慢性阶段:膝关节不稳定表现更为明显,患者可能会经常出现膝关节错动的情况,走路时容易摔倒,上下台阶时感觉膝关节难以把控,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例如慢性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在平地行走可能相对尚可,但上下楼梯时就会明显感觉到膝关节不稳,需要小心翼翼地进行。
活动受限
急性损伤时:由于疼痛、肿胀和不稳定感,患者的膝关节活动范围会明显减小,不能正常地屈伸膝关节,比如屈曲角度和伸直角度都较正常时减小。不同年龄人群活动受限程度有所不同,儿童和青少年正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交叉韧带损伤后活动受限会对其日常玩耍、体育活动等产生较大影响;老年人本身活动量相对较少,但交叉韧带损伤后活动受限也会严重影响其日常的起居活动,如穿衣、坐立起身等动作都会受到限制。
慢性阶段:活动受限情况可能会相对有所改善,但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活动受限。比如慢性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膝关节屈伸可能较急性损伤时有所改善,但在进行一些较为复杂的动作,如急转、急停等运动相关动作时,依然会受到明显限制,影响其参与一些对膝关节稳定性要求较高的活动。
肌肉萎缩
慢性阶段:由于膝关节长期的疼痛、不稳定和活动受限,膝关节周围的肌肉会出现萎缩,尤其是股四头肌等膝关节周围的主要肌肉群。肌肉萎缩会进一步加重膝关节的不稳定,形成恶性循环。从年龄角度看,儿童和青少年肌肉萎缩后恢复相对可能较快一些,但如果损伤后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也会影响其肌肉的正常发育;老年人肌肉本身就有一定程度的退化,交叉韧带损伤后肌肉萎缩会更加明显,而且恢复相对困难,会严重影响其膝关节的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上,长期缺乏运动的人群在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后肌肉萎缩可能会更明显,而经常运动的人群如果损伤后康复不及时,也会出现较明显的肌肉萎缩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