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板损伤会引发疼痛、肿胀、弹响、绞锁和活动受限等症状,疼痛部位因类型而异,急性痛剧慢性痛轻;肿胀因炎症反应,急肿速慢肿显;弹响分交锁样和摩擦样,与半月板破损卡压有关;绞锁表现为膝关节突然卡住,不同人群影响不同;活动受限程度分轻中重,不同人群表现有别。
性质与程度:急性损伤时疼痛较为剧烈,可能呈刺痛、胀痛等,患者往往能明确指出疼痛位置;慢性损伤时疼痛相对较轻,多为隐痛、酸痛,在活动后疼痛可能会加重。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关节退变等因素,对疼痛的感知和耐受程度可能与年轻人不同,老年人可能疼痛表现相对不典型,但仍会有活动时膝关节相应部位的不适感。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运动强度较大的人群,半月板损伤后疼痛可能更明显,因为他们的膝关节使用频率高、负荷大,损伤后炎症反应等刺激更易引发较强烈疼痛。有既往膝关节病史的患者,再次出现半月板损伤时,疼痛可能会比初次损伤时更敏感或有不同特点。
肿胀
原因:半月板损伤后,膝关节内部会出现出血、渗出等炎症反应,导致关节腔内积液,从而引起肿胀。急性损伤时肿胀往往出现较迅速,数小时内可能就可见膝关节明显肿胀;慢性损伤时肿胀相对较缓慢,可能逐渐出现膝关节轻度肿胀,外观上可见膝关节周围饱满。
表现:肿胀明显时,膝关节皮肤会发亮,髌骨上极的凹陷可能会变浅或消失。不同年龄人群肿胀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半月板损伤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肿胀可能因为儿童关节组织相对娇嫩,炎症反应下肿胀程度可能相对更明显;老年人由于可能同时存在其他关节退变等问题,肿胀消退可能相对较慢。生活方式久坐少动的人,膝关节血液循环相对较差,半月板损伤后肿胀可能更不易消退;而经常运动的人,膝关节本身血液循环较好,肿胀可能在适当处理后消退相对快些。有膝关节既往损伤病史的人,再次半月板损伤时,由于膝关节内环境已存在一定改变,肿胀可能会更顽固。
弹响
类型:可分为交锁样弹响和摩擦弹响等。交锁样弹响表现为膝关节在活动过程中突然出现卡顿,不能屈伸,像被锁住一样,片刻后又可能突然解锁,伴随疼痛;摩擦弹响则是膝关节活动时可感觉到或听到类似摩擦的声响。
发生机制:半月板损伤后,破损的半月板在膝关节活动时与关节软骨、滑膜等结构发生摩擦或卡压,从而产生弹响。不同年龄人群弹响特点可能不同,儿童半月板损伤弹响可能因为儿童关节活动度相对大,弹响表现可能相对更灵活些,但也可能因为损伤程度不同而有差异;老年人由于关节退变,可能同时存在其他结构病变,弹响可能会伴有更多不适感。生活方式爱运动的人,膝关节活动频繁,半月板损伤后弹响可能更易被察觉;而长期伏案工作等活动少的人,膝关节活动少,弹响可能在活动后才会出现。有膝关节手术史等既往病史的人,半月板损伤后弹响可能因为关节内结构改变而表现不典型。
绞锁
具体表现:膝关节突然卡住,不能正常活动,患者无法屈伸膝关节,多在行走、上下楼梯或剧烈运动时发生。例如走路时突然感觉膝关节像被绊住一样,不能继续迈步。
影响因素:年龄较大的人由于关节灵活性下降,绞锁发生后可能恢复相对较慢;儿童发生绞锁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由于儿童自我表述可能不准确,需要更仔细检查。生活方式中经常进行高强度运动的人,半月板损伤后绞锁发生的概率相对较高,因为运动时膝关节负荷大,半月板损伤风险高,进而易出现绞锁情况;而生活方式较为sedentary的人,绞锁发生概率相对低,但一旦发生往往提示半月板损伤较严重。有膝关节既往损伤病史的人,再次半月板损伤时绞锁更容易发生,因为膝关节内环境已不稳定,半月板破损等情况更易导致绞锁现象。
活动受限
程度差异:轻度半月板损伤时,患者可能只是在剧烈运动或长时间行走后出现活动稍受限,比如上下楼梯时感觉不如正常灵活;中度或重度损伤时,膝关节活动明显受限,可能只能进行少量的屈伸活动,甚至站立、行走都受到影响。
不同人群表现:儿童半月板损伤活动受限可能因为儿童好动,早期可能表现为不愿正常行走、奔跑,而年龄较大的儿童可能会用语言表达膝关节活动不适;老年人活动受限可能因为本身关节功能已有所下降,半月板损伤后活动受限会进一步影响日常生活,如穿衣、坐起站起等动作都可能变得困难。生活方式中经常从事重体力劳动需要大量膝关节活动的人,半月板损伤后活动受限对其生活影响更大,会严重影响工作和日常起居;而生活相对轻松的人,活动受限可能在短时间内通过休息等有所缓解,但长期来看也会影响生活质量。有膝关节退行性病变基础的人,半月板损伤后活动受限会更明显,因为原本关节功能就不佳,再加上半月板损伤进一步加重了膝关节的病理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