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不足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先天因素中胎儿时期母体不良因素会致胎儿先天气血不足;后天因素包括饮食摄入不足与吸收障碍、生活方式过度劳累与睡眠不足、情志不良、疾病的慢性消耗与失血过多;年龄上小儿因脾胃弱喂养不当、中老年脏腑功能衰退易气血不足;性别上女性特殊生理阶段如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易出现气血不足。
一、先天因素
(一)胎儿时期
胎儿在母体内的发育情况会影响出生后的气血状况。若孕妇在孕期遭受不良因素影响,如营养不良,无法为胎儿提供充足的气血生成物质基础,就可能导致胎儿先天气血不足。例如,孕期母亲饮食中缺乏蛋白质、铁等造血相关营养成分,会使胎儿在宫内获取的营养不足,出生后易出现气血不足的情况。
二、后天因素
(一)饮食因素
1.摄入不足
长期diet不均衡,如挑食、偏食,会导致各种营养物质摄入缺乏。比如缺乏富含铁的食物(像动物肝脏、红肉等)会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进而影响气血生成;缺乏蛋白质类食物(如肉类、豆类、蛋类等)则会使机体缺乏构建气血相关物质的原料,长期如此易引发气血不足。
2.消化吸收障碍
患有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肠炎等,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例如,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受损,胃酸分泌异常,影响食物中营养成分的分解和吸收,导致气血生成所需的营养物质无法被有效摄取,久而久之造成气血不足。
(二)生活方式因素
1.过度劳累
长期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会消耗过多的气血。例如,长时间连续加班、过度运动而未合理休息,身体处于高消耗状态,气血得不到及时补充和恢复,容易出现气血不足。脑力劳动者长时间用脑,也会耗伤心血,影响气血生成与运行。
2.睡眠不足
睡眠是身体修复和气血生成的重要时段。长期熬夜会打乱身体的生物钟,影响气血的生成与调养。例如,夜间11点至凌晨1点是肝脏排毒的时间,凌晨1点至3点是胆的排毒时间,若此时不进入睡眠状态,会影响肝脏和胆的正常功能,进而影响气血的生成,长期睡眠不足易导致气血不足。
(三)情志因素
长期的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悲伤等,会影响气血的运行。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调节情志,而气又与血的运行密切相关。当人长期处于不良情志状态时,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出现气滞血瘀等情况,长期则可引发气血不足。例如,长期抑郁的人,往往会出现胸闷、气短、面色萎黄等气血不足的表现。
(四)疾病因素
1.慢性疾病
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慢性肾炎、慢性肝炎、糖尿病等,会长期消耗人体气血。以慢性肝炎为例,肝脏长期受损,影响其正常的气血代谢功能,导致气血生成不足且消耗增多,患者常出现乏力、面色无华等气血不足的症状。糖尿病患者由于糖代谢紊乱,身体不能有效利用葡萄糖供能,机体处于能量不足状态,长期可导致气血生化乏源,引发气血不足。
2.失血过多
急性大量失血或慢性长期失血都会导致气血不足。例如,外伤大出血、月经过多(如子宫肌瘤导致的长期月经过多)、消化道慢性出血(如胃溃疡引起的慢性少量出血)等,都会使体内血液丢失,血液中的气血物质减少,从而引发气血不足。如月经过多的女性,由于长期失血,会出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气血不足的表现。
三、年龄因素
(一)小儿时期
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气血的需求相对较大,但脾胃功能尚未完全健全,消化吸收能力较弱。如果喂养不当,如过早添加辅食、辅食种类单一等,容易出现脾胃虚弱,影响气血生成。例如,婴儿期若过早喂食米糊等淀粉类食物,而蛋白质等营养摄入不足,会导致小儿气血生成不足,出现发育迟缓、面色萎黄等气血不足的情况。
(二)中老年时期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脏腑功能逐渐衰退,尤其是脾胃功能和肝肾精血功能。中老年人脾胃运化能力下降,不能有效运化水谷精微生成气血;肝肾精血不足,也会影响气血的生成和充养。比如,老年人常出现食欲减退,脾胃运化功能减弱,导致气血生成减少;同时,肝肾亏虚,精血不足,进一步加重气血不足的状况,表现为神疲乏力、腰膝酸软、面色苍白等。
四、性别因素
(一)女性特殊生理阶段
1.月经期
女性月经周期中每月有经血排出,若月经量过多或经期延长,会导致失血,耗伤气血。此外,月经期间若感受寒邪等,会影响气血运行,出现痛经等情况,长期可导致气血不足。
2.妊娠期
孕期女性需要为胎儿提供营养,气血消耗增多。若孕妇在孕期营养补充不足或患有妊娠相关疾病,如妊娠高血压等,会进一步加重气血的消耗,容易出现气血不足,表现为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
3.哺乳期
哺乳期女性需要分泌乳汁喂养婴儿,乳汁的生成依赖气血。若哺乳期女性营养摄入不足或过度劳累,会导致气血亏虚,出现乳汁不足、身体虚弱等气血不足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