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是一种以尿急为特征伴尿频、夜尿,可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的症候群,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通过症状评估、尿流动力学检查等诊断,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生物反馈治疗等非药物干预及药物治疗,患者和医生可据此应对以提高生活质量。
一、症状表现
1.尿急:突然、强烈的排尿欲望,很难被控制。例如,患者可能会在刚刚排空膀胱后不久,又突然产生强烈的想要排尿的感觉。
2.尿频:排尿次数明显增加,正常成人白天排尿4-6次,夜间0-2次,而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白天排尿次数可大于8次,夜间大于2次。
3.急迫性尿失禁:与尿急相关,突然有强烈的排尿感,之后不自主地排尿。比如,患者可能在来不及到达厕所的情况下就发生尿失禁。
二、发病相关因素
1.年龄因素
儿童:儿童膀胱过度活动症的发病可能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有关,随着年龄增长,部分儿童可自行缓解,但也有部分会持续到成年。例如,一些学龄前儿童可能因大脑对膀胱的控制能力尚未完全成熟而出现膀胱过度活动症相关症状。
成年人:随着年龄增加,膀胱和尿道的功能会发生变化,膀胱的顺应性降低等,使得成年人患膀胱过度活动症的风险增加。一般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相对较高。
老年人:老年人膀胱过度活动症的发生还可能与合并其他疾病有关,如前列腺增生等,同时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功能进一步衰退,也会影响对膀胱的控制。
2.性别因素
女性:女性在一生中不同阶段膀胱过度活动症的发生率有所不同,尤其是在生育期和更年期。生育期女性可能因妊娠、分娩等因素影响盆底肌功能,从而增加患病风险;更年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如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影响尿道黏膜的完整性和盆底组织的支持,导致膀胱过度活动症发生率升高。
男性:男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发生可能与下尿路梗阻性疾病相关,如前列腺疾病等,前列腺增生等疾病会压迫尿道,影响膀胱的正常排空,进而引发膀胱过度活动症相关症状。
3.生活方式因素
液体摄入:大量摄入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饮品,会刺激膀胱,增加排尿频率。例如,每天大量饮用咖啡的人,比不饮用咖啡的人患膀胱过度活动症的风险可能更高。
排尿习惯:长期憋尿等不良排尿习惯会破坏膀胱的正常功能,使膀胱的容量调节能力下降,增加膀胱过度活动症的发病几率。
4.病史因素
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等神经系统疾病,会影响神经系统对膀胱的调控,导致膀胱过度活动症。例如,脑卒中患者由于脑部神经受损,可能出现膀胱功能紊乱,引发尿频、尿急等症状。
泌尿系统疾病:膀胱炎、尿道炎、膀胱结石等泌尿系统疾病,会反复刺激膀胱黏膜,导致膀胱感觉过敏,从而引发膀胱过度活动症。比如,患有膀胱炎的患者,膀胱黏膜处于炎症状态,对尿液的刺激更加敏感,容易出现尿急、尿频等症状。
三、诊断方法
1.症状评估: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的排尿症状,包括尿急、尿频、夜尿和急迫性尿失禁等情况,了解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2.尿流动力学检查:可测定膀胱容量、膀胱压力等指标,帮助判断逼尿肌是否稳定等情况,例如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可以发现逼尿肌不稳定收缩等异常情况。
3.其他检查:如尿常规检查以排除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超声检查了解膀胱的形态、残余尿量等情况,帮助医生全面评估病情。
四、治疗与干预
1.非药物干预
生活方式调整
液体管理:指导患者合理控制液体摄入,尤其是在傍晚和夜间减少液体摄入,避免饮用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饮品。例如,建议患者白天可以适当多饮水,但在下午4点后逐渐减少液体摄入,以减少夜间排尿次数。
膀胱训练:帮助患者建立规律的排尿习惯,逐渐延长排尿间隔时间。比如,开始时每1-2小时排尿一次,然后逐渐延长到每2-3小时排尿一次,通过训练增强膀胱的容量控制能力。
盆底肌训练:对于有盆底肌功能异常的患者,进行盆底肌训练,如凯格尔运动。指导患者收缩盆底肌肉,每次收缩持续3-5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每天多次训练,有助于增强盆底肌的力量,改善膀胱控制功能。
生物反馈治疗:利用生物反馈设备,让患者了解自身盆底肌等相关肌肉的活动情况,通过反馈信息来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肌肉训练,从而改善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症状。例如,患者可以通过生物反馈设备看到盆底肌收缩的情况,然后根据反馈调整自己的收缩动作,以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2.药物治疗:如果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可考虑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M受体拮抗剂等,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决定,且在儿科患者中要谨慎使用,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
总之,膀胱过度活动症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了解其相关因素、症状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患者和医生更好地应对该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