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骨密度有正常范围、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的分级标准,基于骨折风险评估(FRAX工具评估)有低、中等、高骨折风险的分级,不同年龄段、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人群骨质疏松分级及应对措施不同,正常范围骨密度T值≥-1.0,骨量减少T值在-2.5到-1.0之间,骨质疏松T值≤-2.5且伴脆性骨折为严重骨质疏松,低骨折风险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男性<3%、女性<6%,中等骨折风险男性3%-20%、女性6%-30%,高骨折风险男性≥20%、女性≥30%,不同人群骨质疏松分级及应对有差异。
基于骨密度有正常范围、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的分级标准,基于骨折风险评估(FRAX工具评估)有低、中等、高骨折风险的分级,不同年龄段、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人群骨质疏松分级及应对措施不同,正常范围骨密度T值≥-1.0,骨量减少T值在-2.5到-1.0之间,骨质疏松T值≤-2.5且伴脆性骨折为严重骨质疏松,低骨折风险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男性<3%、女性<6%,中等骨折风险男性3%-20%、女性6%-30%,高骨折风险男性≥20%、女性≥30%,不同人群骨质疏松分级及应对有差异
一、基于骨密度的分级标准
1.正常范围
骨密度T值≥-1.0。骨密度是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的,T值是将被测者的骨密度与同性别、同种族健康成年人的骨峰值作比较得到的值。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骨密度在这个范围内表示骨骼健康状况良好,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较低。例如,年轻健康成年人的骨密度通常处于正常范围,他们的骨骼具有较好的强度和矿物质含量,能够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支撑身体、保护内脏等。
2.骨量减少
T值在-2.5到-1.0之间。这意味着骨骼中的矿物质含量有所减少,但还没有达到骨质疏松的程度。骨量减少的人群需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以防止骨量进一步丢失。例如,中老年人如果出现骨量减少,可能是随着年龄增长,骨代谢逐渐失衡,破骨细胞的活性相对增强,成骨细胞的活性相对减弱,导致骨量缓慢丢失。此时需要增加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适当进行负重运动等,以减缓骨量丢失的速度。
3.骨质疏松
T值≤-2.5。同时,如果伴有脆性骨折,则为严重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的发生是由于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密度降低,骨强度下降,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在女性绝经后、老年人等人群中较为常见。女性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骨代谢失衡,骨量丢失加速,容易发展为骨质疏松。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骨的重建能力下降,也容易出现骨质疏松。对于骨质疏松患者,需要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包括补充钙剂、维生素D,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等,以降低骨折的风险。
二、基于骨折风险评估的相关分级(FRAX工具评估)
1.低骨折风险
通过FRAX工具计算出的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男性<3%,女性<6%。FRAX工具综合考虑了年龄、性别、体重、是否吸烟、是否饮酒、是否患类风湿关节炎、是否有脆性骨折家族史等多种因素来评估骨折风险。低骨折风险的人群虽然目前骨折风险相对较低,但也不能忽视骨骼健康的维护,仍然需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以维持骨骼的健康状态。例如,年轻且生活方式健康的人群,通过FRAX评估可能属于低骨折风险,但也需要持续关注骨骼健康,避免后期出现骨量丢失等问题。
2.中等骨折风险
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男性在3%-20%之间,女性在6%-30%之间。处于中等骨折风险的人群需要开始重视骨骼健康的管理,除了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外,可能需要进一步监测骨密度等指标,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是否需要进行药物干预等措施来预防骨折。比如,一些中年女性,可能存在一定的骨量丢失风险因素,通过FRAX评估处于中等骨折风险,这时候需要加强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适当增加负重运动,并定期复查骨密度等。
3.高骨折风险
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男性≥20%,女性≥30%。高骨折风险的人群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可能性较大,需要积极采取更严格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例如,老年女性绝经后时间较长,同时伴有其他影响骨代谢的因素,如长期缺乏运动、营养不良等,通过FRAX评估可能属于高骨折风险,这时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同时加强营养支持和康复锻炼等。
不同年龄段、性别以及具有不同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其骨质疏松的分级情况和应对措施会有所不同。例如,儿童和青少年的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密度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达到峰值,他们的骨质疏松分级标准与成年人不同;男性和女性在不同生理阶段(如女性的绝经前、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生机制和分级相关因素也有差异;有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其骨量丢失风险更高,在骨质疏松分级评估和管理中需要重点考虑这些因素并进行针对性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