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炎是膝关节软骨退变、骨质增生的慢性关节病,发病与年龄、慢性损伤等有关,表现为疼痛等,影像学有相应特点,治疗包括非药物、药物、手术;滑膜炎是滑膜炎症致积液,发病与创伤等有关,表现为疼痛等,影像学有特点,治疗包括非药物、药物、手术,不同特殊人群患病有不同特点及治疗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膝关节炎:是一种以膝关节软骨退变、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主要发病部位是膝关节的软骨、骨质等结构,包括关节软骨的磨损、剥脱,以及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的骨质增生等病理改变。常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长期负重、关节使用过度的人群,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患膝关节炎的风险也会增加。
滑膜炎:是滑膜受到刺激产生炎症,造成分泌液失调形成积液的一种关节病变。发病部位主要是膝关节的滑膜组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运动爱好者、关节损伤人群等较易患滑膜炎。
二、病因
膝关节炎: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膝关节软骨逐渐发生退变,修复能力下降,是膝关节炎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慢性损伤:长期反复的膝关节负重、过度使用,如长时间跑步、爬山、蹲起等,会加速关节软骨的磨损,引发膝关节炎。
肥胖:过重的体重会增加膝关节的负担,加速软骨的磨损,从而促进膝关节炎的发生发展。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因素可能使个体更容易发生膝关节软骨的退变,增加患膝关节炎的几率。
滑膜炎:
创伤:膝关节受到外力撞击、扭伤等创伤,可直接导致滑膜损伤,引发炎症,如运动时的急性扭伤、交通事故中的膝关节外伤等。
感染:细菌等病原体感染膝关节,可引起滑膜的感染性炎症,如化脓性滑膜炎,多由邻近的感染病灶蔓延或血行感染所致。
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等,可累及膝关节滑膜,引发免疫性炎症。
退行性变:老年人膝关节的退行性改变,也可能导致滑膜出现炎症反应。
三、临床表现
膝关节炎:
疼痛:早期多为轻度或中度间断性隐痛,休息时缓解,活动后加重。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变为持续性,甚至在夜间也会疼痛。
关节肿胀:一般是由于软骨磨损、骨质增生等刺激滑膜,导致滑膜分泌增多或吸收减少引起。
关节活动受限:病情严重时,膝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如屈伸困难、下蹲受限等,影响日常行走、上下楼梯等活动。
关节畸形:晚期患者可能出现膝关节内翻或外翻等畸形。
滑膜炎:
疼痛:膝关节疼痛,疼痛程度因病情而异,急性创伤性滑膜炎疼痛较为剧烈,而慢性滑膜炎多为隐痛或胀痛。
肿胀:膝关节明显肿胀,浮髌试验阳性,即按压髌骨时,髌骨有漂浮感,提示关节腔内有较多积液。
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和肿胀,膝关节活动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活动时可伴有响声。
局部温度变化:急性滑膜炎患者局部可出现发热,慢性滑膜炎一般无明显发热,但可能有温度稍高的表现。
四、影像学检查特点
膝关节炎:
X线检查:可见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形成骨赘等。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骨质增生的情况、关节间隙的狭窄程度以及是否存在关节内游离体等。
MRI检查:可发现关节软骨的磨损、剥脱,半月板的损伤以及滑膜的病变等,但对于膝关节炎的诊断,X线和CT更为常用。
滑膜炎:
X线检查:早期可无明显异常,病情较久时可能出现膝关节软组织肿胀等非特异性表现。
MRI检查:是诊断滑膜炎的重要手段,可清晰显示滑膜增厚、关节腔积液等情况,能准确判断滑膜炎症的程度和范围。
五、治疗原则
膝关节炎:
非药物治疗:包括减轻体重,减少膝关节的负重活动,如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上下楼梯等;进行适当的膝关节功能锻炼,如股四头肌收缩锻炼等,增强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稳定关节;物理治疗,如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照射等,可缓解疼痛和改善关节功能。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如塞来昔布等;还可向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等药物,起到润滑关节、保护软骨的作用。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膝关节置换术等。
滑膜炎:
非药物治疗:急性滑膜炎患者应休息,减少膝关节的活动,必要时进行制动;慢性滑膜炎患者可进行适当的关节活动度锻炼,但要避免过度活动加重炎症。
药物治疗:急性创伤性滑膜炎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减轻炎症和疼痛;感染性滑膜炎需要根据感染的病原体使用相应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免疫性滑膜炎则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滑膜增生明显或有大量关节积液难以吸收的患者,可考虑行滑膜切除术等手术治疗。
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患膝关节炎或滑膜炎时,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康复相对较慢,在治疗中要更加注重康复训练的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训练加重关节损伤;儿童患滑膜炎多与创伤或感染等因素有关,如儿童出现膝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因为儿童的关节发育尚未成熟,早期准确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以免影响关节的正常发育;女性在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膝关节炎或滑膜炎时,用药需要谨慎,非药物治疗可能更为安全有效,如适当调整活动方式、进行适合的物理治疗等,同时要关注自身身体变化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