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腰椎滑脱可采取非手术和手术治疗及康复锻炼,非手术有休息制动、物理、药物治疗;手术有相应适应证和减压、融合、复位内固定等方式;康复锻炼分术后和非手术患者;老人治疗中要注意药物不良反应、手术全身情况评估及康复锻炼调整,家人需关心照顾。
一、非手术治疗
1.休息与制动
对于老人腰椎滑脱症状较轻的情况,休息是非常重要的。应避免久坐、久站以及过度劳累的体力活动。例如,老人应减少长时间弯腰做家务、长时间步行等。卧床休息可以减轻腰椎的负荷,缓解疼痛症状。一般建议采取仰卧位,在膝关节下方垫一个薄枕,使髋关节和膝关节微屈,这样可以放松腰部肌肉。
可以使用腰围等支具进行制动,腰围能够限制腰椎的活动,减轻腰椎的压力,但是佩戴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导致腰部肌肉萎缩。
2.物理治疗
热敷:利用热传递原理,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可以使用热水袋或热毛巾进行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热敷能够缓解腰部肌肉痉挛,减轻疼痛。
按摩:专业人员进行的按摩可以放松腰部肌肉。按摩时力度要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加重损伤。按摩可以促进腰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但对于伴有严重腰椎不稳或滑脱较重的老人,按摩需谨慎,应在医生评估后进行。
牵引:通过牵引装置对腰椎施加牵引力,拉开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牵引重量和时间需根据老人的具体情况由医生确定,一般牵引重量从体重的1/10开始,逐渐增加,每次牵引时间20-30分钟,每天1-2次。不过,对于伴有严重心肺疾病、高血压的老人,牵引需慎用。
3.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具有抗炎、止痛的作用。可以缓解腰椎滑脱引起的疼痛症状。但老人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时需注意胃肠道反应,因为老人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可能更容易出现恶心、呕吐、胃溃疡等不良反应。可以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
营养神经药物:如果腰椎滑脱压迫神经根导致神经症状,如下肢麻木等,可以使用甲钴胺等营养神经的药物,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二、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
当老人腰椎滑脱伴有严重的神经症状,如进行性下肢无力、大小便功能障碍等;或者滑脱程度较重(一般超过Ⅱ度),且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时,通常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另外,对于年轻、活动量较大且滑脱进展较快的老人也可能需要手术,但老人由于身体机能相对下降,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充分评估。
2.手术方式
减压术:如果腰椎滑脱导致神经根受压,需要进行减压手术,解除神经根的压迫。通过切除压迫神经根的椎间盘、骨赘等组织,缓解神经症状。
融合术:包括椎间融合、植骨融合等,通过植骨使相邻的椎体之间形成骨连接,稳定腰椎结构。例如,前路椎间融合术或后路椎间融合术等。融合术可以有效地防止滑脱的进一步进展,但术后需要较长时间的康复,而且融合后相邻节段的椎间盘退变可能会加速,不过对于老年患者稳定腰椎结构是重要的措施。
复位内固定术:对于有滑脱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复位并使用内固定装置来维持腰椎的位置,促进融合。内固定装置包括椎弓根螺钉等,通过螺钉将相邻的椎体固定在一起,帮助复位和维持腰椎的稳定性。
三、康复锻炼
1.术后康复(如果进行了手术)
术后早期(一般术后1-2周),可以进行简单的下肢肌肉收缩锻炼,如股四头肌收缩舒张练习,平躺时伸直膝关节,用力收缩股四头肌,保持5-1010秒钟,然后放松,每次持续10秒左右,每天多次。这样可以防止下肢肌肉萎缩。
术后中期(术后2-3个月),可以在佩戴腰围的保护下进行坐位平衡训练,逐渐增加腰部的活动度。例如,先从坐位前倾身体,双手触地等动作开始,逐渐增加难度,但要避免腰部过度弯曲。同时进行腰背肌的等长收缩锻炼,患者仰卧位,双上肢平放,双下肢伸直,用力收缩腹部和腰部肌肉,使腰部离开床面数厘米,保持5-10秒,重复多次。
术后后期(术后3个月以上),可以进行适度的散步等活动,但要注意活动时间和强度,逐渐增加活动量。同时继续加强腰背肌锻炼,如五点支撑法等更主动的腰背肌锻炼,五点支撑法是患者仰卧位,双肘部及背部顶住床,臀部抬起,使身体呈拱桥状,每次保持10秒,重复10-15次。
2.非手术患者的康复锻炼
腰背肌锻炼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五点支撑法,患者仰卧位,双下肢屈曲,以双足、双肘和后头部为支点,抬起臀部,使身体呈拱形,坚持数秒后放下,重复进行。还有飞燕式锻炼,患者俯卧位,双臂放于身体两侧,双腿伸直,然后将头、上肢和下肢用力向上抬起,使身体呈飞燕状,每次坚持数秒后放松,重复进行。但锻炼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导致症状加重。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首先,在非手术治疗中,使用药物时要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因为老人肝肾功能相对减退,药物代谢减慢,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在手术治疗时,要充分评估心肺功能等全身情况,因为老人可能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在康复锻炼过程中,要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调整锻炼强度和方式,避免因锻炼不当导致病情加重。同时,家人要给予老人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帮助老人做好休息、康复等各方面的护理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