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失禁的原因多样,包括女性特殊生理阶段(妊娠分娩、绝经后、盆底肌肉功能异常)、男性相关生理因素(前列腺问题)、神经系统疾病(脑卒中、脊髓损伤)、泌尿系统疾病(膀胱炎、膀胱过度活动症)、年龄因素(儿童期先天性异常、老年期多种慢病及药物)、生活方式因素(饮水排尿习惯、肥胖)等。
一、生理结构相关原因
(一)女性特殊生理阶段
1.妊娠与分娩
女性在妊娠期间,子宫逐渐增大,会对盆底肌肉和筋膜造成持续的压力。而分娩过程,尤其是难产、产程过长、巨大儿分娩等情况,会进一步损伤盆底肌肉和神经。例如,阴道分娩时,胎儿通过产道会使盆底肌肉撕裂或过度拉伸,导致盆底支持结构减弱,从而引发尿失禁。据相关研究,约有40%-60%的经阴道分娩的女性在产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尿失禁,尤其是在产后6个月内较为常见。
绝经后女性,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会使尿道黏膜变薄、萎缩,尿道阻力降低,同时盆底组织支持力减弱,也容易发生尿失禁。雌激素具有维持尿道黏膜完整性和盆底组织弹性的作用,绝经后雌激素缺乏会打破这种平衡,增加尿失禁的发生风险。
2.盆底肌肉功能异常
盆底肌肉是封闭骨盆底的肌肉群,它像一张“吊床”一样支撑着膀胱、子宫、直肠等盆腔器官。如果盆底肌肉先天发育不良,或者随着年龄增长出现盆底肌肉松弛,就无法有效地维持盆腔器官的正常位置和功能。比如,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盆底肌肉会逐渐松弛,这是尿失禁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女性,由于腹部压力长期过高,也会加重盆底肌肉的损伤,增加尿失禁的发生几率。
(二)男性相关生理因素
1.前列腺相关问题
良性前列腺增生是中老年男性常见的疾病,增生的前列腺会压迫尿道,导致尿道梗阻,使得膀胱排尿不畅,膀胱内残余尿量增加。当膀胱过度充盈时,就会出现压力性尿失禁,即腹压增加时(如咳嗽、大笑、喷嚏等)尿液不自主流出。据统计,约50%-80%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会合并尿失禁。另外,前列腺手术(如前列腺切除术)也可能损伤尿道括约肌等结构,从而引起尿失禁。
前列腺炎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影响排尿功能,导致尿失禁,但相对前列腺增生来说,其引发尿失禁的比例相对较低。
二、疾病相关原因
(一)神经系统疾病
1.脑卒中
脑卒中(脑中风)会损伤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对排尿的控制功能。当脑部的神经传导通路受损时,大脑无法正常调节膀胱的收缩和舒张功能。例如,脑卒中发生在控制排尿的脑区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急迫性尿失禁(突然有强烈的尿意,难以控制)或充溢性尿失禁(膀胱过度充盈,尿液不自主流出)。有研究表明,约30%-50%的脑卒中患者会出现尿失禁,其中急性期尿失禁的发生率较高。
2.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会阻断脊髓与大脑之间的神经传导,导致膀胱的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例如,高位脊髓损伤会使膀胱失去大脑的控制,出现无抑制性膀胱,表现为频繁的尿急和大量尿液不自主流出;而低位脊髓损伤可能会导致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功能不协调,引起尿失禁。脊髓损伤患者中,尿失禁的发生率可高达90%以上,且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泌尿系统疾病
1.膀胱炎
膀胱炎是膀胱的炎症性疾病,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炎症刺激膀胱黏膜,使膀胱的敏感性增高,患者会出现尿频、尿急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急迫性尿失禁。例如,急性膀胱炎患者由于膀胱黏膜充血、水肿,受到轻微刺激就会产生尿意,难以控制排尿。一般来说,经过有效的抗感染治疗,膀胱炎治愈后尿失禁症状多可缓解。
2.膀胱过度活动症
膀胱过度活动症是一种以尿急为特征的综合征,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可伴或不伴有尿失禁。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膀胱逼尿肌不稳定、膀胱感觉过敏等有关。目前认为,膀胱逼尿肌不自主收缩是导致急迫性尿失禁的主要原因。据统计,膀胱过度活动症在成年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11%-17%,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三、其他因素
(一)年龄因素
1.儿童期
婴幼儿时期,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差,可能会出现生理性的排尿失控情况,但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改善。而对于大龄儿童,如果存在先天性泌尿系统发育异常,如先天性膀胱尿道畸形等,也可能导致尿失禁。例如,先天性膀胱输尿管反流会使尿液从膀胱反流至输尿管甚至肾脏,引起反复尿路感染,长期可影响膀胱功能,导致尿失禁。
2.老年期
老年人除了盆底肌肉松弛、雌激素缺乏等因素外,还可能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糖尿病可引起神经病变,导致膀胱神经源性损害,影响膀胱的正常功能,增加尿失禁的发生风险。同时,老年人常服用多种药物,某些药物可能有导致尿失禁的副作用,如一些降压药、利尿剂等。
(二)生活方式因素
1.饮水和排尿习惯
长期饮水过少会导致尿液浓缩,对膀胱黏膜刺激增加,容易引发膀胱炎等疾病,进而增加尿失禁的风险。而长期饮水过多,尤其是在短时间内大量饮水,会使膀胱过度充盈,当腹压增加时就容易出现尿失禁。另外,长期憋尿会使膀胱逼尿肌功能受损,膀胱容量减小,也会导致排尿功能紊乱,增加尿失禁的发生几率。
2.肥胖因素
肥胖人群腹部脂肪堆积较多,会增加腹部压力,对盆底组织造成持续的压迫,从而加重盆底肌肉的负担,容易引发尿失禁。研究发现,肥胖程度越严重,尿失禁的发生风险越高。例如,体重指数(BMI)≥30的肥胖患者,尿失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