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间骨折需先评估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治疗分非手术(牵引、康复护理)和手术(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康复锻炼早期有肌肉收缩和关节活动度锻炼,中期可下床活动及渐进性功能锻炼,后期进行全面功能恢复锻炼,不同年龄患者康复有差异。
一、骨折的评估
1.临床症状与体征
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通常有髋部疼痛、肿胀,下肢短缩、外旋畸形等表现。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可能因身体机能等差异,症状表现略有不同。例如老年患者可能本身存在骨质疏松等情况,骨折后疼痛可能相对更明显,且由于活动能力下降,早期可能未及时察觉受伤,但髋部周围的疼痛和活动受限是主要表现。对于年轻患者,多因较大外力引起骨折,除上述症状外,可能伴随局部更明显的肿胀、淤血等情况。
通过体格检查,如触诊髋部周围有无压痛、叩击痛,观察下肢的长度、旋转角度等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股骨粗隆间骨折。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初步诊断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常用方法,可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如顺粗隆间型、逆粗隆间型等)以及骨折端的移位情况。不同年龄患者的X线表现可能因骨质状况不同而有差异,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时,骨折线可能更模糊,骨折端移位可能相对更易发生。
CT及MRI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折情况,如骨折端有细微移位或需要评估周围软组织损伤情况时,CT及MRI检查更有价值。CT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线的三维结构,MRI有助于判断周围软组织如肌肉、韧带等是否有损伤。
二、治疗方式选择
1.非手术治疗
牵引治疗:适用于一些无明显移位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对于老年患者,尤其是身体状况较差,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情况,牵引治疗可以维持骨折的位置,缓解疼痛。皮肤牵引常用于小儿或老年体弱患者,而骨牵引适用于较大年龄且身体状况相对较好的患者。牵引治疗期间需要密切观察牵引的效果,定期复查X线,调整牵引重量等,以确保骨折端维持良好的位置。
康复护理:非手术治疗期间需要注重患者的康复护理。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康复护理的重点不同。老年患者要注意预防卧床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咳痰;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对于骨突部位放置气垫等;指导患者进行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年轻患者非手术治疗期间也需要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但相对老年患者,康复的强度和进度可能有所不同,要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步增加活动量。
2.手术治疗
内固定手术:对于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如骨折移位明显等情况,内固定手术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常用的内固定材料有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等。手术可以恢复骨折的解剖复位,有利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减少卧床并发症的发生。不同的内固定物适用于不同类型的骨折,医生会根据患者的骨折类型、年龄、身体状况等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例如PFNA对于不稳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有较好的固定效果,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手术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人工关节置换术:对于一些高龄、身体状况较差且骨折难以用内固定治疗的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可能是一种选择。如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或全髋关节置换术。但手术有一定的风险,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包括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术后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促进关节功能恢复,但由于患者年龄较大,康复过程相对缓慢,且要注意预防关节脱位等并发症。
三、康复锻炼
1.早期康复(术后或牵引期间)
肌肉收缩锻炼:无论是手术治疗还是非手术治疗,早期都要进行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例如股四头肌、腓肠肌等的收缩,每次收缩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多次进行。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要根据其耐受程度调整锻炼强度。老年患者可能开始时锻炼时间较短,强度较低,逐渐增加。年轻患者可以适当增加锻炼的频率和强度。
关节活动度锻炼:在疼痛允许的范围内,进行髋关节、膝关节的屈伸等关节活动度锻炼。如膝关节的屈伸可以在床上进行,每次活动从小范围开始,逐渐增大活动幅度。对于儿童患者,由于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康复锻炼要更加轻柔,避免影响骨骼发育。
2.中期康复
下床活动: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开始下床活动。非手术治疗患者在牵引一段时间后,骨折端相对稳定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拄拐下床部分负重行走。手术治疗患者如果内固定稳定,术后早期即可在医护人员协助下逐渐下床活动。活动时要注意安全,防止摔倒。不同年龄患者下床活动的时间和活动量不同,老年患者下床活动时需要有人搀扶,防止发生意外,而年轻患者下床活动的时间可能相对较早,活动量也可以相对增加,但要以骨折端不疼痛、无明显不适为度。
渐进性功能锻炼:随着骨折愈合的进展,逐渐增加锻炼的强度和难度。可以进行上下楼梯训练(对于能够耐受的患者)、平衡训练等。例如在平地上进行行走速度的训练,从慢走到快走,逐步提高下肢的力量和协调性。
3.后期康复
全面功能恢复锻炼:骨折基本愈合后,要进行全面的功能恢复锻炼,包括髋关节的外展、内收等动作训练,以及下肢的力量训练,如进行深蹲等动作,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后期康复要注重恢复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洗漱、上下楼梯等活动的训练,使患者能够尽快回归正常生活。同时,要定期复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根据复查结果调整康复锻炼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