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鞘膜积液是泌尿外科常见疾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临床表现为积液量少无症状或量多有坠胀疼痛等,可通过体格检查、超声检查、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有随访观察、手术治疗、穿刺抽液注射硬化剂等,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有自行吸收可能需观察,成年要查原发病因,特殊人群要针对基础病护理。
一、定义
睾丸鞘膜积液是围绕睾丸的鞘膜腔内液体积聚超过正常量而形成的囊肿病变,是一种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正常情况下,睾丸鞘膜囊内有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当鞘膜的分泌与吸收功能失去平衡时,就会引起鞘膜积液。
二、病因及分类
(一)原发性睾丸鞘膜积液
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鞘膜慢性炎症有关,炎症会导致鞘膜的分泌、吸收功能紊乱。多见于儿童,可能与鞘膜淋巴管系统发育较晚有关,鞘膜淋巴管系统发育延迟,使得鞘膜囊内液体吸收相对减少,从而形成积液。
(二)继发性睾丸鞘膜积液
1.炎症因素:
附睾炎、睾丸炎、精索炎等炎症可刺激鞘膜,使其分泌增加,常见于成年男性,如由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炎症导致局部血液循环改变,鞘膜渗出增多。
结核杆菌感染也可引发,如结核性附睾炎累及鞘膜时,会出现结核性鞘膜积液,在结核高发地区需重点考虑。
2.创伤因素:
阴囊钝挫伤、切割伤等外伤,可引起鞘膜内出血,进而形成鞘膜积液,常见于有阴囊外伤史的人群,如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或有剧烈运动损伤阴囊的人群。
外科手术创伤,如睾丸、附睾手术,精索手术等,术后可能出现鞘膜积液,与手术操作过程中对鞘膜的刺激以及局部组织修复过程中液体渗出有关,任何年龄段接受过相关手术的患者都有发生的可能。
3.其他因素:
丝虫病感染可导致鞘膜积液,丝虫寄生在淋巴管内,引起淋巴管阻塞,淋巴液反流至鞘膜腔,多见于丝虫病流行地区的人群。
某些全身性疾病,如心力衰竭、低蛋白血症等,可导致全身水肿,也可能累及阴囊鞘膜,引起鞘膜积液,这类患者多有基础疾病病史,如患有慢性心力衰竭多年的患者。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
1.积液量较少时:一般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被发现。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可能偶然发现阴囊部位有异常的囊性肿块。
2.积液量较多时:可出现阴囊坠胀、疼痛等不适。疼痛一般为胀痛,活动或站立过久时症状可能加重,平卧休息后可稍有缓解。成年患者可能会因阴囊的不适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儿童患者若鞘膜积液量较多,可能会影响阴囊的正常发育外观。
(二)体征
阴囊内可触及囊性肿块,呈慢性、无痛性逐渐增大。肿块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有弹性和囊样感,无压痛,一般与阴囊皮肤不粘连。交通性鞘膜积液时,肿块大小可随体位改变而变化,站立时肿块增大,平卧后肿块缩小或消失。
四、诊断方法
(一)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触诊可初步判断阴囊内肿块的性质,区分是睾丸鞘膜积液还是其他阴囊内病变,如睾丸肿瘤等。睾丸肿瘤质地较硬,而鞘膜积液肿块有囊性感。
(二)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是诊断睾丸鞘膜积液的重要方法,可清晰显示鞘膜腔内积液的情况,明确积液量的多少以及是否存在分隔等情况,还能帮助鉴别其他阴囊内疾病,如睾丸、附睾的病变等。
(三)实验室检查
对于继发性睾丸鞘膜积液,可能需要进行血常规、血沉、结核菌素试验等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感染、结核等因素。如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有感染存在;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有助于诊断结核性鞘膜积液。
五、治疗原则
(一)随访观察
对于婴儿型睾丸鞘膜积液,部分可在2岁前自行吸收,所以对于1岁以内的婴儿鞘膜积液,可暂不处理,定期随访观察,了解积液的变化情况。
(二)手术治疗
1.鞘膜翻转术:是治疗睾丸鞘膜积液最常用的手术方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睾丸鞘膜积液。手术将鞘膜切开,翻转多余的鞘膜壁层,然后缝合,以达到消除鞘膜积液的目的。适用于成人较大的睾丸鞘膜积液。
2.鞘膜切除术:主要用于鞘膜增厚的患者,将病变的鞘膜切除,适用于继发性睾丸鞘膜积液且鞘膜增厚明显的情况。
3.交通性鞘膜积液手术:需高位结扎鞘状突,同时处理鞘膜积液,如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加鞘膜翻转术等,以阻断腹腔与鞘膜腔的交通,防止积液复发。
(三)穿刺抽液并注射硬化剂
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试行穿刺抽液,然后向鞘膜腔内注射硬化剂,如四环素等。但该方法复发率较高,且可能引起局部炎症、粘连等并发症,所以临床应用相对受限。
六、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1.婴儿型睾丸鞘膜积液有自行吸收的可能,家长要注意观察积液量的变化以及阴囊的发育情况,定期带孩子到医院复查。
2.对于需要手术的儿童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要谨慎,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术后要加强护理,保持阴囊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感染,密切观察切口愈合情况以及阴囊肿胀消退情况。
(二)成年患者
1.对于继发性睾丸鞘膜积液患者,要积极查找原发病因并进行治疗,如控制感染、治疗丝虫病等基础疾病。
2.手术治疗后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减少阴囊部位的充血,促进伤口愈合和恢复。
(三)特殊人群
1.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要注意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不利于伤口愈合,增加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对于心力衰竭患者,要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考虑手术等治疗措施,手术前后要密切监测心功能情况。
2.老年人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术后恢复可能较慢,要加强术后的护理和康复指导,注意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