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寒是中医病症,由多种因素致脾胃阳气不足,有消化系统及全身症状,可从多方面辨证,可通过饮食、生活方式等调理预防,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其因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致,有特定表现与辨证要点,需从多方面进行调理与预防,特殊人群也各有注意要点。
一、脾胃虚寒的定义
脾胃虚寒是中医的一种病症概念,指脾胃阳气不足,温煦功能减弱所表现的证候。多因饮食不节(如过食生冷、饥饱失常等)、劳累过度、久病耗伤脾胃阳气等原因引起。
二、脾胃虚寒的常见表现
1.消化系统症状
腹痛:疼痛性质为隐痛,喜温喜按,患者空腹时疼痛可能较为明显,进食温热食物或按压腹部后疼痛可缓解。这是因为脾胃虚寒,阳气不足,无法温煦脏腑,导致腹部经络失于温通,而温热、按压可暂时振奋脾胃阳气,缓解疼痛。例如,一些长期脾胃虚寒的患者,常感觉腹部绵绵作痛,得热则舒。
腹胀:胃脘部胀满不适,食后加重。脾胃功能虚弱,运化无力,食物停滞在胃肠道内,产生气体,导致腹胀。比如进食少量食物就觉得肚子胀满,难以消化。
食欲不振:患者食欲减退,不想吃东西。脾胃阳气不足,受纳和运化功能失常,所以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导致没有饥饿感,不想进食。
大便异常:大便稀溏,次数增多。脾胃虚寒,不能正常腐熟水谷,水湿不化,导致大便不成形。例如,大便像稀水一样,每天排便次数可能在3次及以上。
2.全身症状
畏寒怕冷:患者容易感到怕冷,尤其是四肢末端,如手脚冰凉。这是因为脾胃阳气不足,不能很好地温煦全身,导致机体阳气不足,体表失于温养。比如在寒冷季节,比常人更需要添加衣物保暖。
神疲乏力:精神疲倦,身体乏力。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寒影响气血生成,导致气血不足,不能濡养机体,所以患者会感觉浑身没力气,精神状态不佳。
三、脾胃虚寒的发病因素
1.年龄因素
儿童:儿童脾胃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如果饮食上不注意,过多食用生冷食物,如冰淇淋、冷饮等,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引发脾胃虚寒。例如,一些家长不注意控制儿童的冷饮摄入,长期下来可能导致孩子出现脾胃虚寒的症状。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脾胃功能逐渐衰退,阳气渐弱,更容易出现脾胃虚寒。老年人消化功能下降,胃肠蠕动减慢,加之可能存在基础疾病等因素,更容易导致脾胃阳气不足。
2.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性别本身不是直接导致脾胃虚寒的关键因素,但在不同生理阶段可能有影响。例如,女性在经期、孕期、产期等特殊时期,如果不注意保养,容易因失血、气血消耗等导致脾胃气血不足,进而出现脾胃虚寒。比如孕期女性,由于身体负担加重,脾胃运化功能可能受到影响,如果饮食不当,就容易引发脾胃虚寒。
3.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不规律:长期饥饱失常,如经常不吃早餐、暴饮暴食等,会打乱脾胃的正常运化节奏,损伤脾胃阳气。例如,长期不吃早餐的人,脾胃在该进食时得不到食物的滋养,容易导致脾胃虚寒。
过度劳累:过度劳累会耗伤正气,其中也包括脾胃之气。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身体得不到充分休息,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导致脾胃虚寒。比如一些长期加班的上班族,由于劳累过度,容易出现脾胃虚寒相关症状。
贪食生冷:经常食用生冷食物,如大量生食瓜果、饮用冷水等,会直接损伤脾胃阳气。因为生冷之物易伤阳,使脾胃的温煦功能受到抑制。例如,夏季过度贪食冷饮,会使脾胃阳气受损,引发脾胃虚寒。
4.病史因素
久病不愈:患有某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胃肠炎、溃疡病等,长期不愈,会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脾胃虚寒。例如,慢性胃肠炎患者,由于胃肠道长期处于炎症状态,脾胃功能持续受到影响,容易发展为脾胃虚寒。
四、脾胃虚寒的中医辨证要点
1.望诊
面色萎黄或苍白,因为脾胃虚寒,气血生化不足,不能上荣于面。
舌象表现为舌质淡,苔白滑。舌质淡是因为阳气不足,不能推动血液充分上荣舌质;苔白滑是由于寒湿内生,湿邪上泛于舌面。
2.闻诊
患者言语声低,因为脾胃气虚,推动气血运行及气息的能力减弱。
3.问诊
除了前面提到的腹痛、腹胀、怕冷等症状外,还需询问发病的诱因、病程长短等情况,以综合判断脾胃虚寒的程度和病机。
4.切诊
脉诊时可见脉沉迟无力,沉脉主里证,迟脉主寒证,无力提示阳气不足。
五、脾胃虚寒的调理与预防
1.饮食调理
适宜食物:
温热性食物:如生姜,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可以煮生姜红糖水饮用,对于脾胃虚寒引起的腹痛等有一定缓解作用;桂圆,能补益心脾、温阳,可煮粥食用;羊肉,性温热,有温中补虚的功效,适合脾胃虚寒者食用,可做成羊肉汤等。
健脾食物:山药,既能健脾益气,又能滋阴,可煮山药粥,对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有很好的调理作用;红枣,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脾胃虚寒者可每天吃几颗红枣,或用红枣煮粥。
禁忌食物:避免食用生冷寒凉食物,如冰淇淋、生鱼片、冷饮等,这些食物会进一步损伤脾胃阳气;减少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油炸食品、辣椒等,以免加重脾胃负担。
2.生活方式调整
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背部等部位的保暖,避免受寒。因为脾胃虚寒者不耐寒,寒冷刺激会加重病情。例如,在季节变化时及时增添衣物,晚上睡觉盖好被子,避免腹部着凉。
适度运动: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脾胃功能,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适中,避免过度劳累。比如每天坚持散步30分钟左右,有助于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脾胃的自我修复。熬夜会影响脾胃的正常代谢,加重脾胃虚寒的症状。一般建议成年人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家长要严格控制儿童的饮食,避免给儿童食用过多生冷食物,培养孩子规律的饮食习惯。同时,根据天气变化及时为孩子增减衣物,防止腹部着凉。
老年人:老年人脾胃功能较弱,更要注意饮食的温热、易消化,避免食用过硬、过冷、过于油腻的食物。可以适当进行一些温和的运动,如慢走等,但要注意运动安全,避免摔倒等意外发生。
女性特殊时期:女性在经期、孕期、产期要特别注意保暖和饮食调养。经期避免接触冷水,不吃生冷食物;孕期要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同时注意休息;产期要注意身体的保暖和产后的饮食调理,防止因气血虚弱导致脾胃虚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