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主要分为三类,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等。

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最为常见,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Ⅰ型主要见于绝经后女性,与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骨吸收加速有关;Ⅱ型多发生于65岁以上老年人,与年龄增长导致的成骨细胞功能衰退相关。
2.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由其他疾病或药物等因素诱发,如内分泌疾病(甲亢、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肠疾病)、慢性肾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抗癫痫药等。其特点是骨密度下降的同时伴有原发病症状,如甲亢患者可能出现心悸、消瘦。
3.特发性骨质疏松症
多见于8-14岁青少年或成人,女性多于男性,具体病因不明,但部分患者有遗传倾向。此外,妊娠及哺乳期发生的骨质疏松也可归入此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