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可能引发骨质疏松,多与制动、活动减少导致的骨量流失相关。

骨折后需对患肢进行固定制动,以促进愈合。但骨骼缺乏应力刺激时,成骨细胞活性降低,破骨细胞相对活跃,骨吸收速度超过骨形成,导致骨量逐渐减少。这种因制动引发的骨质疏松,称为废用性骨质疏松,常见于下肢骨折、脊柱骨折等需要长期卧床的情况,通常在制动后数周开始出现,随着时间延长,骨密度逐渐下降。
骨折部位的骨质疏松程度与制动时间、年龄、营养状况相关。老年人本身骨量较低,骨折后更易发生明显骨质疏松,且恢复较慢。若骨折后能尽早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如肌肉收缩、关节活动等,可刺激骨骼,减少骨量流失。同时,补充钙和维生素D,维持营养均衡,也能帮助预防和改善骨质疏松。骨折愈合后,随着活动逐渐恢复,多数人的骨量可部分回升,但严重或长期制动导致的骨质疏松,可能需要更长期的干预才能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