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性鼻炎是鼻黏膜慢性炎症,病因有环境、维生素缺乏、不良习惯、全身慢性病等,表现为鼻腔干燥、出血、刺痒异物感、嗅觉减退等,通过体格检查和病史询问诊断,治疗需去除病因、局部用药等,预防要改善环境、均衡饮食等,特殊人群儿童、老人、妊娠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病因
环境因素:长期处于气候干燥、高温、寒冷、多尘、污染严重的环境中,鼻黏膜容易受到刺激和损伤,例如在沙漠地区生活或工作的人群,由于环境干燥且多尘,患干燥性鼻炎的风险相对较高;长期处于工业污染严重区域的人群,吸入过多有害颗粒和化学物质,也易引发该病。
维生素缺乏:缺乏维生素A、B2等可能影响鼻黏膜的正常生理功能。维生素A可维持上皮组织的完整性,缺乏时鼻黏膜上皮会发生鳞状上皮化生;维生素B2缺乏会影响细胞的正常代谢,导致鼻黏膜抵抗力下降。例如长期挑食、偏食的人群,容易出现维生素摄入不足,进而增加患干燥性鼻炎的几率。
不良生活习惯:长期吸烟、过度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对鼻黏膜造成刺激。吸烟时产生的烟雾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会损伤鼻黏膜的纤毛运动和分泌功能;过度饮酒会影响身体的新陈代谢,间接影响鼻黏膜的健康。
全身慢性疾病:如贫血、消化不良、便秘等慢性疾病,可导致鼻黏膜营养障碍。贫血患者由于血红蛋白含量降低,携氧能力下降,鼻黏膜容易缺氧;消化不良和便秘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使鼻黏膜得不到充足的营养供应,从而引发干燥性鼻炎。
临床表现
鼻腔干燥感:患者常自觉鼻腔干燥,尤其是在空气干燥的季节或环境中,这种干燥感会更加明显。例如在冬季使用暖气或空调后,鼻腔干燥感可能加重。
鼻出血:鼻黏膜干燥脆弱,容易发生鼻出血,出血量一般较少,但有时也可能较明显。儿童患者可能会因为揉鼻等动作导致鼻出血,而成年患者在用力擤鼻或挖鼻时也可能引起鼻出血。
鼻内刺痒感或异物感:患者可感觉鼻内有刺痒感或异物感,常不由自主地揉鼻、挖鼻以缓解不适,但这样可能会进一步损伤鼻黏膜,加重病情。
嗅觉减退:由于鼻黏膜干燥,影响了嗅区黏膜对气味的感知,部分患者会出现嗅觉减退的情况。
诊断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前鼻镜检查可见鼻黏膜干燥、充血,表面有少量黏液或痂皮,下鼻甲前端可能有轻度萎缩等表现,但一般无鼻甲萎缩。
病史询问:详细询问患者的环境接触史、维生素摄入情况、生活习惯以及全身慢性疾病史等,有助于辅助诊断干燥性鼻炎。
治疗与预防
治疗:首先要去除病因,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加强个人防护,如佩戴口罩等。局部可使用生理盐水或复方薄荷脑滴鼻液等滴鼻,以保持鼻腔湿润,缓解干燥症状。对于有鼻出血的患者,可使用棉球蘸取麻黄碱或肾上腺素等药物进行填塞止血。
预防:保持室内空气湿润,可使用加湿器;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B2等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蛋类、绿叶蔬菜等;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戒烟限酒;积极治疗全身慢性疾病。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鼻腔黏膜较为娇嫩,更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家长应注意保持儿童生活环境的湿度,教育儿童不要挖鼻。如果儿童出现鼻腔干燥、鼻出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尤其是避免使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滴鼻。
老年人:老年人鼻黏膜功能逐渐减退,更容易发生干燥性鼻炎。在生活中要注意保持鼻腔湿润,可适当增加室内湿度。同时,老年人常伴有一些全身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干燥性鼻炎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基础疾病控制的药物。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身体处于特殊状态,在治疗干燥性鼻炎时要谨慎。局部使用滴鼻液等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潜在风险的药物。要注意保持鼻腔清洁湿润,通过改善生活环境等非药物方式缓解症状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