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大便失禁的原因多样,包括神经系统病变如脑血管疾病、帕金森病;肛门直肠结构或功能异常如肛门括约肌损伤、直肠脱垂;肠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结直肠肿瘤;药物因素如泻药、镇静催眠药物使用;还有营养不良、心理因素等。
一、神经系统病变
1.脑血管疾病:
老人若患有脑出血、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病变部位影响到控制排便的神经中枢时,会导致大便失禁。例如,脑梗死累及到支配盆底肌、肛门括约肌等控制排便相关神经的脑区,使得神经传导功能障碍,无法正常调控排便反射。脑血管疾病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老人,这些基础疾病会增加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进而影响排便功能。
2.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多个环节,包括对排便相关肌肉的控制。患者由于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通路受损,导致肌肉僵硬等运动障碍,也可能累及控制排便的神经肌肉系统,使得肛门括约肌等功能失调,出现大便失禁。帕金森病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人,随着病情进展,症状会逐渐加重。
二、肛门直肠结构或功能异常
1.肛门括约肌损伤:
老人在分娩过程中可能会造成肛门括约肌损伤(虽然老年女性相对较少,但男性老人可能因外伤等原因),或者随着年龄增长,肛门括约肌本身出现退行性变,导致括约肌功能减退。例如,肛门括约肌的弹性降低、收缩无力等,无法有效闭合肛门,从而引起大便失禁。长期便秘的老人,过度用力排便也可能损伤肛门括约肌,增加大便失禁的风险。
2.直肠脱垂:
直肠脱垂是指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老人由于盆底组织松弛等原因容易发生直肠脱垂,直肠脱垂会刺激肛门,影响正常的排便感知和控制,导致大便失禁。特别是一些体质较弱、长期营养不良的老人,盆底支持组织更易薄弱,直肠脱垂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三、肠道疾病
1.炎症性肠病:
如溃疡性结肠炎,老人患溃疡性结肠炎时,肠道黏膜发生炎症、溃疡等病变,会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吸收功能,同时刺激肠道产生频繁的排便冲动,且难以控制,从而出现大便失禁。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与免疫因素等有关,老年患者可能因病情反复发作,导致肠道功能长期受损。
2.结直肠肿瘤:
结直肠肿瘤,无论是良性还是恶性肿瘤,当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时,会阻塞肠道或侵犯周围神经组织,影响肠道的正常排便功能。例如,肿瘤导致肠道狭窄,引起排便困难,进一步发展可能出现大便失禁;或者肿瘤侵犯支配排便的神经,导致神经功能异常,引发大便失禁。老年结直肠肿瘤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有家族史、长期高脂肪饮食等的老人更易患结直肠肿瘤。
四、药物因素
1.一些泻药的使用:
老人如果长期或不恰当使用泻药,可能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和排便反射。例如,一些刺激性泻药长期使用会导致肠道黏膜受损,肠道对排便的感知和控制能力下降,从而出现大便失禁。老年人体质相对较弱,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与年轻人不同,使用泻药时更需要谨慎。
2.镇静催眠药物:
某些镇静催眠药物可能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对排便的调控。老人如果因睡眠问题长期服用此类药物,可能会出现大便失禁的情况。因为这些药物会影响神经传导,使得排便反射的感知和控制受到干扰。
五、其他因素
1.营养不良:
老人由于消化吸收功能减退等原因,容易出现营养不良。营养不良会导致肌肉萎缩,包括肛门括约肌等控制排便的肌肉也会受到影响,使其力量减弱,从而引起大便失禁。特别是一些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食欲不佳的老人,更易发生营养不良相关的大便失禁问题。
2.心理因素:
部分老人可能因身体功能下降等原因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因素也可能影响排便功能,导致大便失禁。例如,长期焦虑的老人可能会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影响正常的排便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