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膈疝是胚胎发育中膈肌闭合不全致腹腔脏器入胸腔的先天性疾病,分先天性后外侧膈疝等类型,有呼吸、消化及全身表现,靠影像学检查诊断,需尽早手术治疗,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家长要密切观察、术后精心护理。
宝宝膈疝是一种先天性疾病,指的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膈肌闭合不全,导致腹腔内的脏器通过缺损的部位进入胸腔,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疾病。
发病原因
胚胎发育因素:在胚胎发育的早期,膈肌的形成出现异常,导致膈肌上存在薄弱区或缺损,这是最主要的发病原因。一般认为与孕期的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比如孕妇在妊娠早期接触某些有害化学物质、受到病毒感染等,可能影响胚胎膈肌的正常发育。
遗传因素:部分宝宝的膈疝可能与遗传因素相关,存在某些特定基因的突变或异常,增加了发生膈疝的风险。
分类
先天性后外侧膈疝(Bochdalek疝):这是最常见的类型,多发生在胚胎期后外侧的膈肌部位,常见的疝入胸腔的脏器有肠管、胃等。
胸骨旁疝(Morgagni疝):较少见,疝孔位于胸骨后或旁胸骨区,疝入胸腔的脏器通常以心包脂肪垫、部分肝脏等为主。
临床表现
呼吸系统表现:由于腹腔脏器进入胸腔,占据了胸腔空间,影响肺的发育和正常功能。宝宝可能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发绀。例如,当大量肠管疝入胸腔时,会明显压迫肺组织,使肺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
消化系统表现:可能出现呕吐等症状,这是因为疝入胸腔的脏器影响了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排空。如果疝入的肠管发生梗阻,呕吐会加剧,且可能伴有腹胀等表现。
全身表现:病情严重的宝宝可能出现喂养困难,导致生长发育迟缓,体重不增等情况。因为腹腔脏器位置异常,影响了营养物质的正常消化和吸收。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检查:可以看到胸腔内有异常的肠管充气影等,有助于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膈疝以及疝入脏器的大致情况。例如,在胸部X线上可见患侧胸腔内有充气的肠曲或胃泡影。
腹部B超:有助于观察腹腔内脏器的位置是否正常,辅助诊断膈疝。通过B超可以对比腹腔内脏器和胸腔内情况,判断是否有脏器疝入胸腔。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膈肌的缺损部位以及疝入胸腔的脏器的详细情况,对于诊断和评估病情有重要价值。可以精确看到膈肌的结构异常和疝入脏器的形态、位置等。
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一旦确诊宝宝患有膈疝,通常需要尽早进行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将疝入胸腔的脏器回纳到腹腔内,并修复膈肌的缺损。手术时机的选择很重要,需要根据宝宝的孕周、体重、病情严重程度等综合评估。一般来说,对于病情允许的宝宝,应尽快安排手术,以恢复胸腔和腹腔的正常解剖结构,促进肺的发育和功能恢复。
术后护理:术后需要加强对宝宝的护理,包括呼吸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呼吸频率、节律等;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感染等。同时,要关注宝宝的营养状况,根据情况合理进行喂养,促进宝宝的康复。
预后情况
宝宝膈疝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病情的严重程度、手术的时机、术后是否出现并发症等。如果能够及时诊断并进行手术治疗,大部分宝宝的预后较好,肺可以逐渐发育正常,呼吸和消化系统功能也能逐渐恢复。但如果病情发现较晚,或者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等,预后可能较差。总体而言,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特殊人群(宝宝)的温馨提示
对于患有膈疝的宝宝,家长要密切观察宝宝的呼吸、面色、喂养情况等。在孕期有相关高危因素的孕妇所生的宝宝,出生后要提高警惕,一旦出现呼吸异常、呕吐等表现,要及时就医。在术后护理中,要严格按照医护人员的要求进行护理,注意保暖,避免宝宝受凉感冒,因为呼吸道感染可能会加重宝宝的病情。同时,要合理喂养宝宝,保证营养摄入,促进宝宝的生长发育和身体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