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是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后形成的小溃疡,病因有机械性因素、解剖因素、其他因素等,临床表现有疼痛(具周期性)、便血、便秘等,诊断靠肛门视诊、直肠指诊和肛门镜检查,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预防需保持大便通畅、注意肛门卫生等。
肛裂是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后形成的小溃疡。其方向与肛管纵轴平行,长约0.5-1.0cm,呈梭形或椭圆形,常引起剧痛,愈合困难。
一、肛裂的病因
机械性因素:长期便秘是引发肛裂的常见原因之一。干硬的粪便排出时,容易擦伤肛管皮肤,尤其是肛管后正中部位,因为此处血供相对较差,弹性较小,更容易受损。此外,排便时过于用力,会使肛管压力增大,进一步加重对肛管皮肤的损伤。比如一些长期便秘的患者,由于粪便干结,每次排便都需要耗费很大力气,这就增加了肛裂发生的几率。
解剖因素:肛管外括约肌浅部在肛管后方形成肛尾韧带,较坚硬,伸缩性差;肛管后部和前部不如两侧牢固,容易受损伤。并且肛管后部受粪便冲击较多,这些解剖学特点使得肛管后部成为肛裂的好发部位。
其他因素:一些肛肠疾病,如肛周脓肿、痔疮等,若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炎症可能会蔓延到肛管皮肤,导致肛裂;此外,肛门局部外伤、感染等也可能引发肛裂。
二、肛裂的临床表现
疼痛:肛裂最主要的症状是疼痛,具有典型的周期性。排便时粪便刺激溃疡面的神经末梢,立刻感到肛门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称为排便时疼痛;便后数分钟可缓解,称为间歇期;随后因肛门括约肌痉挛收缩,再次出现剧烈疼痛,可持续数小时,直至括约肌疲劳松弛后,疼痛逐渐缓解。这种疼痛的周期性非常典型,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例如,一位肛裂患者在排便时会突然感到肛门像被刀割一样疼,便后短暂缓解后,又会出现长时间的剧烈疼痛,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排便意愿。
便血:排便时粪便擦伤溃疡面或撑开肛管,可使少量鲜血滴出,或在粪便表面带血,或卫生纸染血。出血量一般较少。
便秘:患者因害怕排便时的剧痛,往往有意推迟排便时间,减少排便次数,这又会导致粪便更加干结,形成恶性循环,使便秘加重,而便秘又进一步加重肛裂,形成不良循环。
三、肛裂的诊断方法
肛门视诊:医生用双手将肛门向两侧牵开,可直接观察到肛裂的部位、大小、形态等。一般来说,肛裂的溃疡面呈梭形或椭圆形,边缘整齐,底浅,有弹性。
直肠指诊和肛门镜检查:直肠指诊时可能会引起患者剧烈疼痛,所以一般在肛门视诊后进行肛门镜检查。肛门镜检查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到肛管内的情况,了解肛裂的具体情况,同时还可以排除其他肛肠疾病,如痔疮、直肠息肉等。但在检查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加重患者的痛苦。
四、肛裂的治疗与预防
治疗:肛裂的治疗原则是软化大便,保持大便通畅,缓解括约肌痉挛,止痛,促进创面愈合。对于急性或初发的肛裂,可以采用非手术治疗,如局部热水坐浴,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坐浴后可以涂抹硝酸甘油软膏等药物,缓解括约肌痉挛,促进肛裂愈合。对于慢性肛裂,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肛裂伴有肥大乳头、前哨痔等情况时,常需手术治疗,如肛裂切除术等。
预防:保持大便通畅是预防肛裂的关键。要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定时排便,避免便秘;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多喝水,以软化粪便;避免长时间久坐,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促进肠道蠕动;注意肛门局部卫生,保持清洁,预防感染。例如,平时可以多吃香蕉、芹菜等食物来预防便秘,每天进行适量的散步等运动,保持肛门清洁,用温水清洗肛门等。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由于肠道蠕动功能减弱,更容易发生便秘,所以老年人要特别注意饮食和排便习惯的调整,多吃易消化且富含纤维的食物,适当增加活动量;孕妇在孕期由于激素变化和子宫压迫等因素,也容易出现便秘,要注意合理饮食,适量活动,预防肛裂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