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获得性肺炎是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病因包括病原体和宿主因素,临床表现有症状和体征,诊断依靠病史、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分抗感染和对症支持,可通过增强免疫力、避免危险因素来预防。
一、定义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二、病因
病原体:常见病原体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非典型病原体(如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军团菌等)、病毒(如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不同年龄段、基础健康状况不同的人群病原体分布有差异,例如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病毒感染相对多见,而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细菌感染比例较高。
宿主因素:年龄是重要的宿主因素,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功能衰退,呼吸道防御机制减弱,更容易发生社区获得性肺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等,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受病原体侵袭;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会损害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增加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发病风险;不良的居住环境,如拥挤、通风不良等,也有利于病原体的传播。
三、临床表现
症状:通常起病较急,常见症状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也有部分患者体温可不升;咳嗽,可为干咳或伴有咳痰,痰的性质因病原体不同而有所差异,如肺炎链球菌感染可咳铁锈色痰;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出现呼吸急促、发绀等;还可伴有乏力、肌肉酸痛、胸痛等症状。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可能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精神萎靡、拒食等,婴儿可能症状不典型,仅表现为呼吸增快、口吐泡沫等。
体征:早期可无明显体征,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肺部实变体征,如触觉语颤增强、叩诊浊音、听诊闻及支气管呼吸音等;也可闻及湿性啰音。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听诊时可能闻及固定的中、细湿啰音。
四、诊断
病史和症状体征询问: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过程、基础疾病、接触史等,结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判断。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
病原学检查:痰涂片及培养可帮助明确病原体,但痰标本易受口咽部定植菌污染,需注意合格痰标本的采集;血清学检查可检测病原体特异性抗体,如肺炎支原体抗体、肺炎衣原体抗体、军团菌抗体等;核酸检测技术(如PCR技术)对于病毒、非典型病原体等的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手段,可发现肺部的炎症浸润阴影,有助于明确肺炎的部位、范围等。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胸部X线检查可显示肺部斑片状阴影等。
五、治疗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抗感染药物,如肺炎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非典型病原体感染可选用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等)或喹诺酮类药物;病毒感染则主要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必要时可选用抗病毒药物(如流感病毒可选用奥司他韦等)。
对症支持治疗:包括退热、止咳祛痰、吸氧等。对于发热患者,应根据病情采取适当的退热措施;咳嗽咳痰明显者可使用止咳祛痰药物;对于有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的患者,需要给予吸氧治疗,改善通气和氧合。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在治疗时要特别注意维持呼吸功能,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等。
六、预防
增强机体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对于老年人、儿童等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可考虑接种肺炎疫苗,如肺炎链球菌疫苗等,能有效降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发病风险。
避免危险因素:戒烟,避免接触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等。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病情进展,减少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