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旧性肛裂是急性肛裂经久不愈形成,成因有长期便秘、肛管狭窄、肛门括约肌痉挛等,临床表现有周期性疼痛、便血、瘙痒等,诊断靠肛门视诊、直肠指诊、肛门镜检查,治疗分非手术(坐浴、润肠通便)和手术(肛裂切除术、肛管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原则。
一、陈旧性肛裂的定义
陈旧性肛裂是急性肛裂未经适当治疗,经久不愈,导致裂口、赘皮性外痔、肛乳头肥大等病理改变的慢性肛裂。通常是在急性肛裂的基础上,裂口反复感染、损伤修复,逐渐形成慢性溃疡,病程一般超过8周。
二、陈旧性肛裂的成因
长期便秘:便秘患者排便时需用力摒便,干结的粪便容易撑裂肛管皮肤,若初次肛裂未得到妥善处理,反复的机械性损伤会使肛裂难以愈合,进而发展为陈旧性肛裂。比如长期饮食结构不合理,膳食纤维摄入过少,肠道蠕动减慢,易引发便秘,增加患陈旧性肛裂的风险。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能因便秘受影响,儿童若挑食、不爱吃蔬菜水果,也易出现便秘从而导致肛裂。
肛管狭窄:先天性肛管狭窄或肛门局部手术等原因导致肛管狭窄,肛管压力相对较高,排便时肛管更容易受损且不易修复,逐渐形成陈旧性肛裂。对于有肛管手术史的人群,术后恢复过程中若出现狭窄情况,就需警惕陈旧性肛裂的发生。
肛门括约肌痉挛:肛门括约肌痉挛会使肛管局部血供减少,影响裂口愈合。焦虑、紧张等情绪可能导致肛门括约肌痉挛,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肛门括约肌功能,也可能诱发肛门括约肌痉挛进而引发陈旧性肛裂。
三、陈旧性肛裂的临床表现
疼痛:具有典型的周期性疼痛特点,排便时由于粪便刺激裂口内的神经末梢,立刻产生刀割样或烧灼样疼痛;排便后数分钟疼痛缓解,称为间歇期;随后因肛门括约肌痉挛收缩,又产生剧烈疼痛,可持续数小时,直至括约肌疲劳松弛后,疼痛逐渐缓解,下次排便时又重复发作。不同年龄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可能因疼痛表现出哭闹、拒便等情况,成人则能明确描述疼痛的周期性。
便血:便血程度不一,一般出血量较少,便血颜色鲜红,多在粪便表面或便纸上有少量血迹,有时也可滴血。老年患者可能因身体机能下降,对出血的感知和反应相对不敏感,需仔细观察。
瘙痒:由于裂口溃疡面分泌物或肛乳头肥大脱出等刺激肛门周围皮肤,引起瘙痒,常导致肛门周围皮肤潮湿、皲裂等。儿童肛门周围皮肤较为娇嫩,瘙痒时可能不自觉搔抓,加重局部损伤和不适。
四、陈旧性肛裂的诊断方法
肛门视诊:医生通过肛门视诊可直接观察到肛裂的部位、形态等。可见肛管后正中线上(男性)或后正中线前侧(女性)有梭形溃疡,伴有哨兵痔(赘皮性外痔)、肛乳头肥大等表现。不同性别患者因解剖结构差异,肛裂好发部位略有不同,但通过视诊一般可初步判断。
直肠指诊:直肠指诊主要用于排除其他直肠疾病,但在陈旧性肛裂诊断中也有一定意义,可了解肛管括约肌紧张度等情况。对于儿童进行直肠指诊需特别轻柔,避免引起患儿不适和损伤。
肛门镜检查:肛门镜检查能更清晰地观察肛裂的全貌,同时可排除其他直肠内病变。但检查时需注意操作轻柔,防止加重患者疼痛。
五、陈旧性肛裂的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
坐浴:常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保持肛门清洁,缓解疼痛和瘙痒。不同年龄患者坐浴时需注意水温适宜,儿童坐浴时间不宜过长,一般5-10分钟即可。
润肠通便: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必要时可使用缓泻剂,保持大便通畅,减少粪便对肛裂创面的刺激。儿童应选择适合儿童的膳食纤维补充方式和缓泻剂,避免影响生长发育。
手术治疗
肛裂切除术:切除肛裂及其周围的病变组织,如哨兵痔、肥大的肛乳头等,创面开放愈合。适用于陈旧性肛裂且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手术操作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儿童手术需更加精细,减少对肛门功能的影响。
肛管内括约肌切断术:切断部分内括约肌,降低肛管压力,促进创面愈合。该手术可有效缓解疼痛,但需注意避免切断过多括约肌导致肛门失禁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