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该病毒可通过血行播散累及心肌引发心肌炎。儿童和青少年及成人患水痘后心肌炎表现不同,可通过心电图、心肌酶学、病毒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抗病毒治疗及针对心肌炎治疗,预后因人群和病情而异,可通过接种疫苗预防水痘及隔离患者等措施预防水痘引起心肌炎。
水痘引起心肌炎的临床表现
儿童患者:儿童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后发生心肌炎时,可能出现乏力、面色苍白、多汗等非特异性表现。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不会准确表达自身不适,仅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减退。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心悸,可通过心电图检查发现心律失常等情况,严重的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水肿等表现,水肿可能首先出现在眼睑等组织疏松部位,随着病情进展可波及全身。
青少年及成人患者:青少年和成人患水痘后出现心肌炎时,除了有发热、水痘皮疹等水痘的典型表现外,还可能出现胸痛,疼痛性质可为隐痛、闷痛或压榨样痛等。心悸症状相对更明显,可自觉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病情较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的表现,如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不能平卧等。
水痘引起心肌炎的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可以发现心律失常,如早搏、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等异常心电图表现。不同类型的心肌炎在心电图上有不同的特征,例如病毒性心肌炎可能出现ST-T改变、QRS波低电压等。
心肌酶学检查:血清心肌酶谱中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肌钙蛋白等指标会升高。肌钙蛋白是反映心肌损伤较为特异和敏感的指标,当心肌细胞受损时,肌钙蛋白会释放到血液中,使其水平升高。
病毒学检查:可以从患者的咽拭子、血液、疱疹液等标本中检测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相关的抗原、核酸等,有助于明确病因。例如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病毒核酸,若能检测到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核酸,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水痘引起心肌炎的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需要卧床休息,减少心肌的耗氧量,有利于心肌的修复。对于有呼吸困难等症状的患者,需要给予吸氧等支持治疗。
抗病毒治疗: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可抑制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复制,减轻病毒对心肌的进一步损伤。阿昔洛韦能干扰病毒DNA多聚酶,抑制病毒复制,但使用时需要注意其适应证和可能的不良反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等合理应用。
针对心肌炎的治疗:如果患者出现心力衰竭,需要使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等药物减轻心脏负荷;对于心律失常,需要根据具体的心律失常类型选用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但要注意药物的心脏毒性等不良反应。例如,对于室性早搏可选用美西律等药物,但儿童使用需谨慎评估。
水痘引起心肌炎的预后情况
儿童患者预后:儿童的心肌修复能力相对较强,如果能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多数儿童患者预后较好,心肌损伤可得到较好的修复,心律失常等情况也可恢复正常。但如果病情较重,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遗留心肌损害,影响心脏功能,甚至在成年后出现心脏方面的问题。例如,严重的心肌炎可能导致扩张型心肌病等慢性心脏疾病。
成人患者预后:成人患水痘后引起心肌炎的预后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病情较轻的成人患者经过及时治疗,预后一般较好;但如果病情较重,出现严重的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等情况,预后相对较差,可能会有较高的病死率,而且即使存活也可能遗留慢性心脏问题,影响生活质量。
水痘引起心肌炎的预防措施
预防水痘: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水痘最有效的措施。儿童应按照免疫规划程序及时接种水痘疫苗,一般1岁半-2岁接种第一剂,4-6岁接种第二剂。通过接种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抗体,降低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风险,从而减少因水痘引起心肌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水痘患者的隔离:水痘患者具有传染性,应进行隔离治疗,隔离至全部皮疹结痂为止。这样可以避免病毒传播给他人,尤其是避免未患过水痘且未接种过疫苗的人群感染,减少人群中水痘的发病率,间接降低水痘引起心肌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对于与水痘患者有密切接触的儿童等易感人群,可在接触后一定时间内(一般为3周)注射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