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癌的发生与遗传、环境、表观遗传因素相关基因突变有关,遗传因素中RET/PTC重排、BRAF基因突变可增加患病风险;环境因素里辐射暴露、化学物质暴露会引发甲状腺细胞基因突变;表观遗传因素中DNA甲基化异常致抑癌基因沉默,组蛋白修饰异常影响基因表达,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促使甲状腺癌发生。
一、遗传因素相关基因突变
1.RET/PTC重排
部分甲状腺癌存在RET/PTC重排现象,这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有关。在一些家族性甲状腺髓样癌中,可能存在特定的RET原癌基因的种系突变,这些突变会增加甲状腺癌发生的风险。例如,RET基因的突变可以导致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异常,使得甲状腺滤泡细胞等发生异常增殖,进而引发甲状腺癌。从遗传学角度看,若家族中有甲状腺癌患者,尤其是髓样癌患者,其亲属携带相关RET基因突变的概率增加,这类人群患甲状腺癌的风险相对较高。
2.BRAF基因突变
BRAF基因的V600E突变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较为常见。虽然其具体的遗传起始原因部分与先天遗传因素有关,但也可能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由于遗传物质的不稳定等因素导致该基因突变。有研究表明,约50%-7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存在BRAFV600E突变,这种基因突变会激活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促使细胞过度增殖,从而参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对于有家族甲状腺癌病史的人群,其BRAF基因突变的携带风险可能高于普通人群,需要密切关注甲状腺相关情况。
二、环境因素相关基因突变
1.辐射暴露
电离辐射是明确的可引起甲状腺癌基因突变的环境因素。儿童时期接受颈部辐射暴露,如医疗辐射(如头颈部放疗)、核事故辐射等,会增加甲状腺癌发生的风险。辐射可以导致甲状腺细胞的DNA损伤,进而引发基因突变。例如,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当地居民甲状腺癌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其中部分患者存在甲状腺细胞的基因突变。辐射引起DNA双链断裂等损伤,细胞在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错误,导致原癌基因激活或抑癌基因失活,如可能影响甲状腺相关基因的正常功能,促使甲状腺癌的发生。对于儿童及青少年时期有辐射暴露史的人群,是甲状腺癌基因突变的高危人群,需要定期进行甲状腺超声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可能的病变。
2.化学物质暴露
一些化学物质也可能与甲状腺癌基因突变有关。例如,长期接触某些工业化学物质,如多氯联苯、某些农药等。这些化学物质可能通过干扰细胞的正常代谢、DNA修复机制等,导致甲状腺细胞发生基因突变。虽然具体的作用机制较为复杂,但有研究发现长期接触特定化学物质的人群,甲状腺癌的发病风险有所增加。对于长期处于化工工作环境等有化学物质暴露风险的人群,应采取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装备等,以降低甲状腺癌基因突变的发生风险。
三、表观遗传因素相关基因改变
1.DNA甲基化
表观遗传中的DNA甲基化异常也与甲状腺癌基因突变相关。甲状腺癌组织中存在一些基因的DNA甲基化模式改变。例如,某些抑癌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发生高甲基化,会导致抑癌基因沉默,无法正常发挥抑制细胞过度增殖等功能,从而促进甲状腺癌的发生。DNA甲基化的异常可能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个体的生活方式(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体内的甲基化相关酶的活性等)、环境因素(如上述的辐射、化学物质等可能干扰DNA甲基化过程)。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其体内DNA甲基化状态可能更容易出现异常,进而增加甲状腺癌基因突变相关的风险。
2.组蛋白修饰
组蛋白修饰的异常也参与甲状腺癌的发生。组蛋白的乙酰化、甲基化等修饰状态改变会影响基因的表达。例如,组蛋白乙酰化水平的改变可能影响甲状腺相关基因的转录活性。如果组蛋白修饰异常,可能导致原癌基因过度表达或抑癌基因表达不足,从而引发甲状腺细胞的异常增殖。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也可能影响组蛋白修饰相关的过程,比如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等可能对组蛋白修饰有一定影响,进而在甲状腺癌基因突变相关机制中起到作用。对于女性人群,需要关注自身激素水平变化对甲状腺相关基因表观遗传修饰的影响,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维持正常的组蛋白修饰状态,降低甲状腺癌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