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儿童多见,有特定临床表现、传播途径,可通过典型皮疹初步诊断,对症治疗为主,接种疫苗等预防;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有相应临床表现、传播途径,可依情况诊断,轻症对症支持,重症住院治疗,接种疫苗等预防,特殊人群需特殊关注预防。
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常见的病原体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等。肠道病毒的病毒体呈二十面体对称,无包膜,耐乙醚、耐酸,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
临床表现方面
水痘:
儿童多见,潜伏期一般为12-21天,平均14天。发病初期可有低热、全身不适等前驱症状,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首先见于躯干和头部,以后延及面部及四肢,呈向心性分布,最初为红色斑疹,数小时后变为丘疹并发展成疱疹,疱疹为椭圆形,疱壁薄易破,周围有红晕,疱液初为透明,后变混浊,1-2天开始结痂。病程中可同时见到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疹。
成人水痘症状往往较儿童严重,发热更高,皮疹更多、更大,并发症也较多。
手足口病:
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急性起病,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疱疹多见于舌、颊黏膜和硬腭等处,常伴有疼痛。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少数重症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进展快,可危及生命。
传播途径方面
水痘: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传播。水痘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出疹前1-2天至皮疹完全结痂均有传染性。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如接触患者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的飞沫等),亦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间接接触传播。肠道病毒在外界环境中较稳定,在污水、粪便中可存活数月。
诊断方面
水痘:根据典型的皮疹特点,如皮疹的分布呈向心性,同时存在不同时期的皮疹(斑疹、丘疹、疱疹、结痂),一般临床可初步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病毒学检查,如取疱疹液进行病毒分离,或采用PCR技术检测病毒核酸等。
手足口病: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手、足、口部位的皮疹或疱疹)可作出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查可通过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等明确病原体。如EV71核酸检测阳性或分离到EV71病毒可确诊为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CoxA16核酸检测阳性或分离到CoxA16病毒可确诊为CoxA16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
治疗方面
水痘:
主要是对症治疗,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防止继发感染。可服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新生儿水痘、播散性水痘等情况,应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
一般儿童患者预后良好,皮疹结痂脱落后一般不留瘢痕。
手足口病:
多数患儿为轻症,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即可,如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方式(根据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非药物干预),注意休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保持口腔清洁等。
对于重症患儿,需及时住院治疗,如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时可给予甘露醇降颅压等治疗,有呼吸、循环衰竭时需进行相应的生命支持治疗等。
预防方面
水痘:
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是预防水痘最有效的措施。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免疫力。
管理传染源,隔离水痘患者至皮疹全部结痂为止。
对密切接触的易感儿童可给予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或接种水痘疫苗进行预防。
手足口病:
接种EV71疫苗可预防EV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但不能预防其他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
注意个人卫生,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尤其是在接触口鼻前、进食前、便后等。
定期对玩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消毒。
避免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及时对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进行消毒处理等。
对于特殊人群,如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感染水痘或手足口病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更加密切观察病情。在预防方面,婴幼儿应按时接种相关疫苗,家长要做好日常的防护措施,如避免婴幼儿接触水痘或手足口病患者等。对于孕妇,如果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能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需特别注意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