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是肛门括约肌失控致粪便不自主排出的症状,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病因有肠道疾病、神经系统病变等,症状为粪便不自主排出及伴随其他症状,诊断靠病史询问等,治疗分非手术(盆底肌训练等)和手术,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如儿童、老年人、女性各有特点。
一、定义与概念
大便失禁是指肛门括约肌失去控制能力,导致粪便不自主地排出体外的一种症状。它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不同人群的发病原因和表现可能存在差异。例如儿童大便失禁可能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不良排便习惯等有关;而成年人则可能因肠道疾病、神经系统病变、手术损伤等原因引发。
二、常见病因
肠道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会导致肠道黏膜受损,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引发腹泻等症状,进而可能出现大便失禁;结直肠肿瘤也可能堵塞肠道或侵犯周围组织,影响排便控制,导致大便失禁。
神经系统病变:脑部肿瘤、脑卒中、脊髓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会影响大脑对排便反射的控制,使得肛门括约肌的协调功能出现障碍,从而引发大便失禁。例如脊髓损伤患者,由于脊髓传导功能受损,可能无法正常感知排便信号或控制肛门括约肌。
手术损伤:如直肠癌根治术、肛瘘手术等,可能会损伤肛门周围的神经和肌肉,导致肛门括约肌功能受损,引起大便失禁。老年人因身体机能衰退,手术创伤后恢复相对较慢,发生大便失禁的风险可能更高。
盆底肌功能障碍:多发生于多次分娩的女性,分娩过程中可能导致盆底肌损伤,使得盆底肌对肛门的支撑和控制功能减弱,从而出现大便失禁。随着年龄增长,女性盆底肌功能逐渐退化,这种情况可能更为常见。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可能导致腹泻等肠道功能紊乱,进而引发大便失禁。例如一些化疗药物可能会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吸收功能。
三、症状表现
粪便不自主排出:轻者可能只是偶尔在排气时带出少量粪便,重者则会出现大量粪便不自主流出,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交活动。儿童大便失禁可能表现为在玩耍时突然排出粪便,且自己可能无法察觉。
伴随症状:可能伴有腹痛、腹泻、便秘等其他肠道症状,以及原发病相关的症状,如神经系统病变患者可能伴有肢体运动障碍、感觉异常等。
四、诊断方法
详细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的排便习惯、发病时间、相关疾病史、手术史、生育史等。例如询问女性患者的分娩次数和过程,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盆底肌损伤。
体格检查:包括肛门指诊,检查肛门括约肌的张力、感觉等;进行神经系统检查,评估神经系统功能是否正常。
实验室检查:如粪便常规、血常规等,了解肠道是否存在炎症、感染等情况;对于怀疑神经系统病变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脑脊液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等。
影像学检查:如直肠肛管超声检查可观察肛门括约肌的结构;盆腔MRI检查有助于发现盆腔内的病变,如肿瘤、神经系统病变等。
五、治疗与干预
非手术治疗
盆底肌训练:适用于盆底肌功能障碍导致的大便失禁患者,通过有意识地收缩和放松盆底肌,增强盆底肌的力量和控制能力。例如每天进行多次盆底肌收缩练习,每次持续数秒后放松,反复进行。对于老年人,可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进行训练,以改善症状。
肠道管理: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以保持大便通畅。对于腹泻患者,可适当使用止泻药物;对于便秘患者,可使用缓泻剂等。
生物反馈治疗:通过仪器监测盆底肌的活动,将反馈信号传递给患者,帮助患者学会正确控制盆底肌的收缩和放松,达到治疗大便失禁的目的。这种方法对于神经系统功能相对正常的患者效果较好。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例如肛门括约肌修复术、直肠前切除术等,但手术存在一定风险,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大便失禁需首先排除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等疾病。家长应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如定时排便。如果是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导致的,随着儿童生长发育可能会有所改善,但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
老年人: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大便失禁的治疗需要更加谨慎。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优先考虑非手术治疗,如盆底肌训练、肠道管理等。同时,要注意预防皮肤并发症,如及时清洁皮肤、涂抹保护霜等,避免发生压疮。
女性:多次分娩的女性容易出现盆底肌功能障碍导致的大便失禁,在产后应积极进行盆底肌康复训练。孕期也应注意合理饮食和适当活动,预防便秘等情况的发生,减少对盆底肌的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