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指甲具有传染性,接触灰指甲病人的手有被传染风险,免疫力低下者更易感染。可通过保持手部卫生、增强自身免疫力降低传染风险,接触后要观察手部情况,出现异常及时就医,特殊人群就医需告知自身情况以便医生制定合适方案。
一、灰指甲的传染性
灰指甲医学上称为甲真菌病,是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及非皮肤癣菌等真菌引起的甲感染,具有一定传染性。直接接触灰指甲病人的手存在传染风险,但并非绝对会被传染。
(一)传染的可能性
皮肤癣菌等真菌的传播:甲真菌病的致病菌可以通过直接接触灰指甲患者手部的皮肤癣菌等真菌而传播。当健康人的皮肤有微小破损时,接触到灰指甲患者手上的真菌,就有可能感染真菌,从而引发甲真菌病或其他皮肤真菌病。例如,皮肤癣菌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当健康人与灰指甲患者手部直接接触,且自身皮肤屏障功能较弱时,就容易被感染。
不同人群感染风险差异:对于免疫力正常的人群,接触灰指甲病人的手后被传染的概率相对较低,但也不能完全忽视。而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疾病的人,或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其自身抵抗力较弱,接触后被传染的可能性会增加。比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皮肤和甲的防御能力减弱,一旦接触到灰指甲患者手上的真菌,更容易受到感染。
二、降低传染风险的措施
(一)保持手部卫生
及时清洁:接触灰指甲病人的手后,应尽快用肥皂和清水彻底清洗手部。清洗时要注意清洗手指缝等容易藏污纳垢的部位,通过清洁可以去除手上可能沾染的真菌,降低感染风险。一般建议用流动水充分冲洗,清洗时间不少于15-20秒。
避免搔抓皮肤:清洗后,要避免用手搔抓自身皮肤,尤其是有破损的皮肤部位。因为搔抓可能会导致皮肤破损,增加真菌侵入的机会。如果手部有瘙痒等不适,可选择用干净的毛巾轻轻擦拭或使用合适的止痒药物缓解,但不要用手搔抓。
(二)增强自身免疫力
健康生活方式: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都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来增强免疫力。例如,均衡饮食,保证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年轻人应避免过度熬夜、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保证每天有7-8小时的充足睡眠;老年人要注意营养的合理搭配,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女性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男性要适度运动,保持合理的体重。以均衡饮食为例,每天应摄入谷类食物200-300克、蔬菜300-500克、水果200-350克、奶制品300克等,保证营养全面。
针对特殊人群的措施:对于免疫力低下的特殊人群,如患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除了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外,还需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例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和规范用药等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一般空腹血糖应控制在4.4-7.0mmol/L,餐后血糖应控制在<10.0mmol/L;艾滋病患者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三、出现感染迹象时的应对
(一)观察手部情况
关注甲和皮肤变化:接触灰指甲病人的手后,要密切观察自身手部指甲和皮肤的变化。如果发现指甲出现颜色改变(如变黄、变黑等)、质地变脆、增厚,或者皮肤出现红斑、水疱、瘙痒等异常情况,应高度警惕是否感染了真菌。一般来说,甲真菌病的指甲变化可能会逐渐出现,初期可能只是指甲表面出现小的凹陷或白点,随着病情发展会逐渐加重。
不同人群的观察重点:不同人群观察的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由于活泼好动,接触外界的机会多,家长要注意观察儿童手部指甲和皮肤的变化,儿童的甲真菌病相对较少,但也不能忽视。老年人皮肤和甲的新陈代谢较慢,一旦出现异常变化更要及时关注。女性如果从事一些需要频繁接触外界的工作,如医护人员等,要更加留意自身手部情况,因为这类人群接触感染源的机会较多。
(二)及时就医
就医检查:当发现手部出现疑似甲真菌病或其他皮肤真菌病的症状时,应及时到皮肤科就医。医生一般会通过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等检查来明确是否感染真菌以及感染的真菌种类。真菌镜检是取病变部位的皮屑、甲屑等进行显微镜检查,看是否有真菌菌丝或孢子;真菌培养则是将采集的标本接种到培养基上,培养出真菌后进行鉴定,以明确具体的致病菌,从而进行针对性治疗。
特殊人群就医注意事项:特殊人群就医时要向医生详细告知自身情况,如糖尿病患者要告知医生血糖控制情况、艾滋病患者要告知抗病毒治疗情况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检查和治疗方案。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伤口愈合较慢等特点,在治疗甲真菌病时会更加谨慎,可能会选择相对温和且对血糖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