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导性耳聋病因包括先天性和后天性因素。先天性因素有外耳道畸形和中耳畸形;后天性因素中,外耳道病变包括耵聍栓塞、外耳道异物、外耳道炎症、外耳道肿瘤;中耳病变包括鼓膜病变(鼓膜穿孔、鼓膜粘连)、听小骨病变(听小骨固定、听小骨缺失或损伤)、中耳炎症(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中耳肿瘤。
一、先天性因素
1.外耳道畸形
胎儿在发育过程中外耳道形成异常,可表现为外耳道狭窄或闭锁。例如,第一、二鳃弓发育异常可能导致外耳道结构的畸形,这种先天性的外耳道畸形会阻碍声音的传导,从而引发传导性耳聋。胎儿发育受遗传因素和孕期环境因素影响,若父母存在相关的遗传基因缺陷,可能增加胎儿外耳道畸形的发生风险;孕期孕妇接触某些有害物质(如辐射、某些药物等)也可能干扰胎儿外耳道的正常发育。
2.中耳畸形
中耳的听小骨、鼓膜等结构在胚胎发育时出现畸形。听小骨畸形可能表现为听小骨缺失、融合等情况,鼓膜畸形可能是鼓膜发育不全等。中耳是声音传导的重要结构,听小骨的异常会影响声音的传导链,鼓膜的异常会影响声音的起始传导,从而导致传导性耳聋。胚胎发育过程中,基因调控异常、孕期感染等因素都可能导致中耳畸形的发生。例如,孕期母亲感染风疹病毒等,可能影响胎儿中耳结构的正常发育。
二、后天性因素
1.外耳道病变
耵聍栓塞:外耳道内耵聍分泌过多或排出受阻,逐渐积聚形成耵聍栓塞。耵聍完全阻塞外耳道时,会阻挡声音传入中耳,引起传导性耳聋。耵聍的分泌量个体差异较大,一些人耵聍腺分泌旺盛,且外耳道狭窄、弯曲,容易导致耵聍排出不畅。老年人由于外耳道皮肤松弛等原因,耵聍更容易积聚;儿童如果不注意外耳道清洁,也可能出现耵聍栓塞。
外耳道异物:多见于儿童,如小珠子、小玩具等不慎进入外耳道。异物阻塞外耳道会阻碍声音传导,导致传导性耳聋。儿童好奇心强,喜欢将小物件放入外耳道,但自我保护意识差,容易发生外耳道异物情况。
外耳道炎症:急、慢性外耳道炎均可引起外耳道肿胀、狭窄,影响声音传导。例如,细菌感染引起的外耳道炎,炎症导致外耳道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进而阻碍声音传入中耳。游泳、挖耳等行为可能诱发外耳道炎,尤其是儿童,游泳后若外耳道进水未及时清理,容易引发外耳道炎症。
外耳道肿瘤:外耳道良性或恶性肿瘤生长,占据外耳道空间,阻碍声音传导。良性肿瘤如外耳道乳头状瘤等,恶性肿瘤如外耳道鳞状细胞癌等。肿瘤的生长是渐进性的,随着肿瘤增大,对外耳道的阻塞逐渐加重,导致传导性耳聋逐渐加重。
2.中耳病变
鼓膜病变:
鼓膜穿孔:多因外伤(如掌击耳部、异物刺伤等)或感染(如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穿孔)引起。鼓膜穿孔后,声音的传导会受到影响,因为鼓膜是声音传导的重要结构之一,穿孔会使鼓膜的振动面积减小,影响声音的传导效率。外伤性鼓膜穿孔如果较小,部分可自行愈合;感染引起的鼓膜穿孔则需要积极治疗感染,促进鼓膜愈合。儿童由于外耳道短、宽,且咽鼓管短、宽、直,更容易发生中耳感染导致鼓膜穿孔;老年人可能因耳部组织退化等原因,鼓膜穿孔后恢复相对较慢。
鼓膜粘连:常见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等疾病。炎症导致鼓膜与中耳结构粘连,影响鼓膜的正常振动,从而阻碍声音传导。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长期炎症刺激中耳,可引起鼓膜粘连;分泌性中耳炎如果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也可能发展为鼓膜粘连。
听小骨病变:
听小骨固定:多见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炎症破坏听小骨周围的结构,导致听小骨固定,影响其振动功能。听小骨固定后,声音的传导链受阻,引起传导性耳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如果病程较长,炎症反复刺激,容易出现听小骨固定情况。
听小骨缺失或损伤:外伤(如颞骨骨折累及听小骨)或先天性听小骨发育不良可导致听小骨缺失或损伤,进而影响声音传导。颞骨骨折多由头部外伤引起,骨折可能直接损伤听小骨;先天性听小骨发育不良则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异常所致。
中耳炎症: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感染后中耳腔出现化脓性炎症,导致中耳积液、压力增加等,影响声音传导。儿童由于咽鼓管解剖特点,更容易患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后病原体容易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得到彻底治疗或反复发作可转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长期炎症刺激中耳结构,导致鼓膜穿孔、听小骨破坏等,引起传导性耳聋。患者可能有长期耳部流脓、鼓膜穿孔等表现,病情容易反复。
分泌性中耳炎: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多由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等引起。咽鼓管阻塞导致中耳内形成负压,出现积液,影响声音传导。儿童腺样体肥大是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的常见原因之一,腺样体肥大堵塞咽鼓管咽口,引起咽鼓管功能障碍;上呼吸道感染也可能诱发分泌性中耳炎。
中耳肿瘤:中耳良性或恶性肿瘤,如中耳癌等,肿瘤生长占据中耳空间,影响声音传导。中耳癌多发生于中年人,早期可能有耳部疼痛、血性分泌物等表现,随着肿瘤增大,会出现传导性耳聋等症状。



